文章解析

chán
dìng
zhǐ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lái
chán
xìng
shuǐ
jìng
fēng
zhǐ
xīng
zhàn
zhàn
cháng
qīng
zuò
shí
fāng
shì
jīn
rén
jìng
zuò
zhèng
dào
quán
zài
jiàn
xìng
xìng
jiàn
ruò
míng
jiàn
xiàng
xìng
zhōng
dìng
dìng
chéng
huì
yòng
qióng
shì
míng
zhū
shén
tōng
jiū
yòng
dàn
jiàn
shí
fāng
kōng
kōng
zhōng
yǎo
huǎng
huǎng
xún
xún
zhī
què
chéng
guāi
shī
zhǐ
guāi
shī
liǎng
zhí
wéi
píng
běn
xīn
shàng
nǎi
kōng
yǒu
shī
néng
suǒ
dàn
jiāng
wàn
qiǎn
chú
qiǎn
lìng
jìng
jìn
huò
rán
yuán
míng
xiàn
biàn
便
zhū
shū
shēn
wéi
zhì
qiě
nèn
guāng
hùn
dòng
qiè
xīn
zhēng
shèn
shì
fēi
róng
shēng
shēn
zhǐ
shì
zhǔ
hào
lái
nǎi
zhī
shēng
miè
huò
wèn
zhǐ
wèi
yǒu
xiāng
shì
yǎn
qián
chén
chén
chén
fēi
tóng
fēi
kuàng
chén
chén
shì
jiā
jiā
wàn
lài
jiē
míng
tóng
fēng
dōu
shè
ruò
yào
rèn
dào
fāng
zhī
yǒu
bìng
yòng
yào
liáo
bìng
​​​​chài​​
yào
gèng
shī
xīn
jiǎ
zhào
xīn
gèng
yào
yòu
hūn
jìng
hén
gòu
rán
miè
liǎo
běn
wéi
xīn
jiē
wàng
lìng
nán
jìn
zhū
xiàng
zhū
xiàng
liǎo
shì
míng
zhì
zhēn
shàng
ruò
zhuāng
yán
píng
děng
xíng
jiù
běn
yuàn
suī
shēn
qiè
xiàng
zhōng
yǒu
wéi
huì
shuāng
yuán
dāng
lái
shòu
xiān
duàn
cháng
xiān
chén
yǒu
rǎn
què
zhū
yuán
fān
niàn
fán
zhí
jìn
bèi
qíng
ài
rǎn
zhǐ
wèi
tān
zhuó
qíng
duō
cháng
shēng
tāi
luǎn
huà
shī
湿
xué
dào
jiāo
měng
liè
qíng
xīn
gāng
tiě
zhí
ráo
ér
yòu
rén
bié
cháng
shǒu
yuán
guāng
jiàn
liáng
wàn
shí
zhuó
shuō
shèn
tiān
táng
rán
hòu
mìng
zài
kōng
zhōng
shēng
duò
chū
zhū
zhōng
běn
zuò
guān
yīn
sān
shí
èr
yìng
dāng
cóng
zhōng
zhèng
huà
xiàn
jìn
chū
xiāo
yáo
zhī
xìng
shì
xīn
chán
fán
shì
huì
jiǎn
shí
hēi
niú
jīn
hún
shēn
zǒng
bái
yǒu
shí
xiào
páng
rén
dào
shén
shǎo
zhēng
zhī
zhī
xíng
nèi
huái
怀
jià
zhī
bǎo
gèng
ruò
jiàn
tán
kōng
qià
lún
tūn
zǎo
wéi
néng
zhī
fán
jiě
xiàng
biǎo
jiān
yǒu
xiū
chán
shàng
rén
zhǐ
xué
nào
kǒu
chún
kuā
wèn
mǐn
què
yuán
shí
zhǔ
rén
gài
shì
xún
zhī
zhāi
jiě
qióng
jiū
běn
gēn
gēn
zhī
mào
gēn
zhī
nán
cún
biàn
便
chěng
líng
zhū
zhuǎn
rén
nán
chú
líng
yuán
miào
jué
yuǎn
qiān
zhī
shū
bèi
shāng
xiào
kōng
shuō
nián
xué
dào
xīn
gāo
kěn
wèn
rén
wǎng
shǐ
使
shēng
lǎo
nǎi
shì
dùn
gēn
xié
jiàn
zhòng
wéi
yīn
ruò
xiàng
shēng
hòu
shì
zhēng
miǎn
chén
lún

译文

如来的禅性就如同水一般,本体安静,那么风波自然就会停止。日常起居中,内心应保持清澈,并非只有在静坐时才是如此。如今的人通过静坐来求取证悟,却不知道禅定全在于见性。心性如果在见解中得以明了,那么见解就会在心性中自然安定。禅定修成后,智慧的运用无穷无尽,这就叫做诸佛的神通。几次想要探究禅定的体和用,只看到十方的虚空。虚空中什么都没有,也没有那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这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既然不可寻觅,强行寻找反而会出现偏差。仅仅这“偏差”两个字,也不能当作依据。本心就像虚空一样,哪里有什么得失和能作、所作呢。只要把万法都排除遣散,让其净尽没有剩余。突然之间圆明的本性自然显现,就和诸佛没有差别。色身是束缚我的枷锁,暂且顺应世俗。一举一动都不要有分别之心,何必去计较是非荣辱呢。这生身只是寄居之所,逆旅的主人叫做毗卢。毗卢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由此可知生灭之相都不存在。有人问毗卢是什么样子,要知道只要执着于有相就不是毗卢。眼前的一切事物,这些事物既不相同又不各异。况且这些细微的事物,每个都如同释迦牟尼和迦叶。说它们不同,就像万种声音各自鸣响,说它们相同,就像一阵风把一切都收摄。如果想要认识摩尼宝珠般的本心,不要说只有得到某种法才能知晓。有病时就用药物治疗,病好了药物也就无需再用。心中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照亮,心中领悟后就不再需要佛法的形式。就好像昏蒙的镜子经过打磨,镜上的痕迹污垢自然就会消失。本来心中的法相都是虚妄的,所以难以除尽一切外相。如果离开了各种外相会怎样呢,这就叫做至高无上的境界。如果想要庄严佛土,就要以平等之心施行慈悲救助苦难。菩提本愿虽然深厚,千万不要在相状中有所贪取。这样就是福和慧都圆满,将来在授记中会居于前列。如果对“断见”和“常见”有丝毫沾染,就与诸佛无缘。反思凡夫的迷惑和执着,都被情爱所沾染熏习。只因为对情爱的贪着太多,所以常常在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中轮回。学道必须要勇猛坚决,心要像铁一样没有情感的牵绊。即使是父母妻儿,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常常守护心中的圆满光明,不被引发欲望的事物所干扰。对万法都不执着,还说什么地狱和天堂。这样就能自己掌控命运,在虚空中没有上升和堕落。在诸佛的净土中自由出入,而本心始终安住于菩提。就像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我也应当从中获得证悟。变化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完全出自自在逍遥的本性。我是没有执着心念的禅修者,对凡事都不会刻意挑选。过去就像一头黑牛,如今浑身都已变白(心性已由蒙昧变为纯净)。有时自己唱歌自己发笑,旁人说我精神不好。谁知道我外表穿着粗布衣服,内心却怀有无价之宝。如果有人看到我谈论“空”的道理,就好像囫囵吞枣一样。这种禅定的方法只有佛才能知晓,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和表达呢。还有那些修禅的人,只学会了口舌之争。夸耀自己问答敏捷,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本心。这是只追求细枝末节,不懂得深入探究根本。得到了根本,枝叶自然会茂盛,没有根本枝叶就难以存活。他们炫耀自己掌握了灵珠(修行真谛),但实际上人我分别之心却难以去除。和我所领悟的灵妙本源的觉悟,相差非常远。这些人既可悲又可笑,白白地说自己多年学道。内心高傲不肯向人请教,白白地虚度一生变老。这是因为愚笨迷惑、根器迟钝,被错误的见解和深重的业障所影响。如果今生不能领悟,来世又怎么能避免沉沦呢。

逐句剖析

"如来禅性如水":如来的禅性就如同水一般,

"体静风波自止":本体安静,那么风波自然就会停止。

"兴居湛湛常清":日常起居中,内心应保持清澈,

"不独坐时方是":并非只有在静坐时才是如此。

"今人静坐取证":如今的人通过静坐来求取证悟,

"不道全在见性":却不知道禅定全在于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心性如果在见解中得以明了,

"见向性中自定":那么见解就会在心性中自然安定。

"定成慧用无穷":禅定修成后,智慧的运用无穷无尽,

"是名诸佛神通":这就叫做诸佛的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几次想要探究禅定的体和用,

"但见十方虚空":只看到十方的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虚空中什么都没有,

"亦无希夷恍惚":也没有那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

"希恍既不可寻":这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既然不可寻觅,

"寻之却成乖失":强行寻找反而会出现偏差。

"只此乖失两字":仅仅这“偏差”两个字,

"不可执为凭据":也不能当作依据。

"本心尚乃如空":本心就像虚空一样,

"岂有得失能所":哪里有什么得失和能作、所作呢。

"但将万法遣除":只要把万法都排除遣散,

"遣令净尽无余":让其净尽没有剩余。

"豁然圆明自现":突然之间圆明的本性自然显现,

"便与诸佛无殊":就和诸佛没有差别。

"色身为我桎梏":色身是束缚我的枷锁,

"且恁和光混俗":暂且顺应世俗。

"举动一切无心":一举一动都不要有分别之心,

"争甚是非荣辱":何必去计较是非荣辱呢。

"生身只是寄居":这生身只是寄居之所,

"逆旅主号毗卢":逆旅的主人叫做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毗卢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乃知生灭无余":由此可知生灭之相都不存在。

"或问毗卢何似":有人问毗卢是什么样子,

"只为有相不是":要知道只要执着于有相就不是毗卢。

"眼前叶叶尘尘":眼前的一切事物,

"尘叶非同非异":这些事物既不相同又不各异。

# 非异:拾遗句下有非亲二字。

"况此尘尘叶叶":况且这些细微的事物,

"个个释迦迦叶":每个都如同释迦牟尼和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说它们不同,就像万种声音各自鸣响,

"同则一风都摄":说它们相同,就像一阵风把一切都收摄。

"若要认得摩尼":如果想要认识摩尼宝珠般的本心,

"莫道得法方知":不要说只有得到某种法才能知晓。

"有病用他药疗":有病时就用药物治疗,

"病差药更何施":病好了药物也就无需再用。

"心迷须假法照":心中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照亮,

"心悟法更不要":心中领悟后就不再需要佛法的形式。

"又如昏镜得磨":就好像昏蒙的镜子经过打磨,

"痕垢自然灭了":镜上的痕迹污垢自然就会消失。

"本为心法皆妄":本来心中的法相都是虚妄的,

"故令难尽诸相":所以难以除尽一切外相。

"诸相离了何如":如果离开了各种外相会怎样呢,

"是名至真无上":这就叫做至高无上的境界。

"若欲庄严佛土":如果想要庄严佛土,

"平等行慈救苦":就要以平等之心施行慈悲救助苦难。

"菩提本愿虽深":菩提本愿虽然深厚,

# 虽:拾遗作须。

"切莫相中有取":千万不要在相状中有所贪取。

"此为福慧双圆":这样就是福和慧都圆满,

"当来授记居先":将来在授记中会居于前列。

# 居:拾遗作俱。

"断常纤尘有染":如果对“断见”和“常见”有丝毫沾染,

# 断常:拾遗作倘若。

"却于诸佛无缘":就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反思凡夫的迷惑和执着,

"尽被情爱染习":都被情爱所沾染熏习。

"只为贪著情多":只因为对情爱的贪着太多,

"常生胎卵化湿":所以常常在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中轮回。

# 生:拾遗作在。

"学道须教猛烈":学道必须要勇猛坚决,

"无情心刚似铁":心要像铁一样没有情感的牵绊。

"直饶父母妻儿":即使是父母妻儿,

"又与他人何别":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常守一颗圆光":常常守护心中的圆满光明,

"不见可欲思量":不被引发欲望的事物所干扰。

"万法一时无著":对万法都不执着,

"说甚地狱天堂":还说什么地狱和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这样就能自己掌控命运,

"空中无升无堕":在虚空中没有上升和堕落。

"出没诸佛土中":在诸佛的净土中自由出入,

"不离菩提本坐":而本心始终安住于菩提。

"观音三十二应":就像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

"我当亦从中证":我也应当从中获得证悟。

# 当:拾遗作学。

"化现不可思议":变化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

"尽出逍遥之性":完全出自自在逍遥的本性。

"我是无心禅客":我是没有执着心念的禅修者,

"凡事不会拣择":对凡事都不会刻意挑选。

"昔时一个黑牛":过去就像一头黑牛,

"今日浑身总白":如今浑身都已变白(心性已由蒙昧变为纯净)。

"有时自歌自笑":有时自己唱歌自己发笑,

"傍人道我神少":旁人说我精神不好。

"争知被褐之形":谁知道我外表穿着粗布衣服,

"内怀无价之宝":内心却怀有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如果有人看到我谈论“空”的道理,

"恰似囫囵吞枣":就好像囫囵吞枣一样。

"此法唯佛能知":这种禅定的方法只有佛才能知晓,

"凡愚岂解相表":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和表达呢。

"兼有修禅上人":还有那些修禅的人,

"只学闹口合唇":只学会了口舌之争。

"夸我问答敏急":夸耀自己问答敏捷,

"却元不识主人":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本心。

"盖是寻枝摘叶":这是只追求细枝末节,

"不解穷究本根":不懂得深入探究根本。

"得根枝叶自茂":得到了根本,枝叶自然会茂盛,

"无根枝叶难存":没有根本枝叶就难以存活。

"便逞已握灵珠":他们炫耀自己掌握了灵珠(修行真谛),

"转于人我难除":但实际上人我分别之心却难以去除。

"与我灵源妙觉":和我所领悟的灵妙本源的觉悟,

"远隔千里之殊":相差非常远。

"此辈可伤可笑":这些人既可悲又可笑,

"空说积年学道":白白地说自己多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内心高傲不肯向人请教,

"枉使一生虚老":白白地虚度一生变老。

"乃是愚迷钝根":这是因为愚笨迷惑、根器迟钝,

"邪见业重为因":被错误的见解和深重的业障所影响。

"若向此生不悟":如果今生不能领悟,

"后世争免沉沦":来世又怎么能避免沉沦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禅定指迷歌》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诗歌。此诗开篇以“如来禅性如水”起兴,阐述禅性的本质,强调禅定并非仅靠静坐,而全在见性,通过对禅定体用、心性本质、修行方法的探讨,揭示了“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余。豁然圆明自现”的修行真谛;还批判了当时部分修禅者流于表面、不解根本的现象,指出学道需意志坚定,摒弃贪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两句以水为喻阐释禅性。将如来禅性比作水,形象地表明只要本体保持宁静,外界的干扰与波动自然会平息,简洁明了地引出对禅性本质的探讨,为后文论述禅定修行奠定基础。“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指出修行者应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保持内心的澄澈清净,强调禅定并非局限于静坐之时,而是贯穿于日常的起居行为,拓展了对禅定实践的认知范畴。“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批评当下人们对禅定的误解,指出如今很多人以为通过静坐就能获得禅定的证悟,却不知道禅定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点明常见修行误区,引发读者对禅定本质的思考。“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阐述了“性”与“见”的相互关系。若能在见解中悟明心性,那么见解也会自然归于心性之中而获得安定,揭示了见性与禅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说明当禅定修成后,智慧便能无穷无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诸佛所具备的神通,强调禅定对于开启智慧、达成佛境的重要意义,点明修行的目标与成果。“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描述想要探究禅定的本体与作用时,眼前只呈现出十方虚空的景象,以直观的感受表现禅定体用的难以捉摸,为后文进一步论述做铺垫。“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进一步强调虚空中空无一物,也不存在道家所说的“希夷恍惚”的微妙状态,突出禅定体用的空寂本质,深化对禅定的认知。“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表明既然“希夷恍惚”的状态不可追寻,强行去追寻反而会出现偏差和失误,告诫修行者不可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追寻方式,要领悟禅定的真谛。“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指出“乖失”这两个字本身也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进一步破除修行者对观念和认知的执着,提醒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强调本心如同虚空一样,不存在实际的得失和能作、所作的分别,从根本上阐述心性的本质,打破人们对世俗得失观念的执着。“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余”提出修行的方法,即要将世间的一切法相都排除遣散,直至干干净净,毫无残留,为修行者指明达到明心见性境界的具体途径。“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说明当将万法遣除干净后,就会突然明白,自身本有的圆明心性自然显现,此时便与诸佛没有差别,描述修行成功后的境界,展现修行的最终成果。“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把色身(肉体)看作束缚自己的枷锁,倡导修行者暂且顺应世俗,不露锋芒,在尘世中修行,点明修行者对待肉体和世俗的态度。“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教导修行者在行动中保持无心的状态,不要去计较是非荣辱,进一步阐述修行者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心态,强调内心的超脱。“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将人生在世比作寄居,而真正的主人是“毗卢”(法身佛),揭示生命的本质和真相,引导修行者关注内在的法身本性。“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指出毗卢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从而领悟到世间的生灭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深化对生命本质和世界现象的认知。“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回应对于毗卢法身的疑问,说明只要执着于有形的相状,就无法真正认识毗卢,破除对法身的表象认知,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描述眼前的万事万物,它们既不相同又不各异,体现出对事物关系的辩证认知,为后文进一步阐述佛法哲理做铺垫。“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进一步强调每一个细微的事物中都蕴含着佛性,都有释迦牟尼和迦叶的智慧与境界,展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思想。“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从不同和相同两个角度描述事物的状态,不同时如万种声音各自鸣响,相同时如一阵风就能全部收摄,形象地阐释了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指出如果想要认识如摩尼宝珠般珍贵的本心,不要以为只有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才能知晓,破除对修行方法的执着,强调领悟本心的关键在于自身感悟。“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以生病用药治疗为喻,说明当心中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指引,而当心中领悟后,佛法的形式也就无需执着,形象地说明佛法与心性的关系。“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再次强调心迷惑时需要佛法的照耀,而心领悟后就不再需要拘泥于佛法的形式,进一步阐释修行过程中对佛法的运用和超越。“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又以昏镜经过打磨,镜上的痕迹污垢自然消失为喻,说明心性如同镜子,经过修行的打磨,迷惑和污垢自然消除,直观展现修行的作用。“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指出由于心中的法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难以彻底消除各种外相的干扰,从根源上解释修行困难的原因,引导深入思考。“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提出当摆脱了所有外相的束缚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点明修行追求的最终境界和目标。“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倡导如果想要庄严佛土,就应该以平等的心去施行慈悲,救助苦难众生,将个人修行与普度众生的慈悲行为相结合,拓展修行的内涵。“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告诫修行者,虽然菩提大愿十分深厚,但千万不要在相状中有所执着和贪取,提醒修行者保持正确的修行心态,避免陷入新的执着。“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说明这样(平等行慈救苦且不执着于相)就是福与慧都圆满,将来必定会在佛的授记中居于前列,强调这种修行方式的殊胜成果。“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指出如果对“断见”(认为事物死后永灭)和“常见”(认为事物永恒不变)等观念有丝毫沾染,就与诸佛的境界无缘,警示修行者要摒弃错误观念。“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反思凡夫俗子因为迷惑和执着,完全被情爱等欲望所沾染和影响,分析世俗之人难以修行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束缚。“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进一步说明由于过度贪恋情欲,所以常常在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等不同的生命形态中轮回,阐述欲望与生死轮回的关系。“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强调学习佛道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猛的态度,要让自己的心像铁一样刚强,不为情感所动摇,提出修行的意志要求。“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即使是父母妻儿,在修行的道路上也应一视同仁,不应有过度的情感牵绊,进一步强化修行者摆脱情感执着的决心。“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倡导修行者要常常守护自己心中圆满的光明本性,不被外界可引发欲望的事物所干扰和诱惑,点明修行的具体方法和目标状态。“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当对世间万法都不再执着时,也就无需谈论地狱和天堂的差别,体现出超越世俗观念、达到内心自在解脱的境界。“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说明达到上述境界后,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虚空中也不存在上升或堕落的分别,展现修行者超越生死、自在无碍的状态。“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修行者能够自由地在诸佛的净土中出入,但其实自身的本性始终安坐在菩提道上从未离开,进一步描绘修行圆满后的神奇境界和本质状态。“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表示修行者也能像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那样,根据不同机缘度化众生,从中获得证悟,体现修行者济世度人的能力和境界。“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强调修行者能够变化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和能力,这一切都源自于其自在逍遥的本性,展现修行者达到的超凡境界和自由心性。“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诗人自称是没有执着心念的禅修者,对于世间的事物不会刻意挑选和分别,表明自身的修行状态和心境。“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以黑牛变白为喻,形象地说明自己通过修行,心性从蒙昧转变为纯净光明,展现修行带来的巨大转变。“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描述自己有时会随性地自歌自笑,旁人觉得自己精神不太正常,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修行者超脱世俗眼光的自在状态。“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反问谁能知道自己外表穿着粗布衣服,内心却蕴含着如同无价之宝般的智慧和境界,突出修行者内在精神的珍贵和外在形象的反差。“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指出如果有人看到自己谈论“空”的道理,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笼统含糊地接受,不深入理解,表现世人对修行者言论的误解。“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强调这种禅定修行的方法和境界只有佛才能真正知晓,普通愚昧的人难以理解和表达,点明修行境界的高深和难以领悟。“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批评部分修禅的人,只是学习表面上的言语辩论,只注重口舌之争,指出这类人修行流于表面的问题。“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这类人夸耀自己在问答时反应敏捷,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真正的本心,进一步揭示其修行的错误方向和本质问题。“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说明这些人只是在细枝末节上追求,不懂得深入探究修行的根本,准确指出错误修行方式的症结所在。“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以树木的根和枝叶为喻,说明要抓住修行的根本,外在的修行自然会良好,反之则难以长久,阐释修行根本与表象的关系。“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这些人还炫耀自己已经掌握了修行的真谛,但实际上内心的人我分别之念却难以消除,批判其自满且未真正领悟的状态。“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指出他们的状态与真正的灵妙本源的觉悟相差甚远,明确划分正确与错误修行之间的巨大差距。“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感叹这类人既可悲又可笑,白白地说自己多年学习佛道,却未得要领,表达对错误修行者的惋惜和批判。“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指出他们因为内心高傲,不愿意向他人请教,最终白白地虚度一生,点明导致其错误修行的性格原因和后果。“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总结这类人是因为愚笨迷惑、根器迟钝,并且被错误的见解和深重的业障所影响,分析其修行失败的根源。“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告诫如果在今生不能领悟修行的真谛,来世又怎么能避免沉沦于苦海之中,警示修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十二)》

下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