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性如水":如来的禅性就如同水一般,
"体静风波自止":本体安静,那么风波自然就会停止。
"兴居湛湛常清":日常起居中,内心应保持清澈,
"不独坐时方是":并非只有在静坐时才是如此。
"今人静坐取证":如今的人通过静坐来求取证悟,
"不道全在见性":却不知道禅定全在于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心性如果在见解中得以明了,
"见向性中自定":那么见解就会在心性中自然安定。
"定成慧用无穷":禅定修成后,智慧的运用无穷无尽,
"是名诸佛神通":这就叫做诸佛的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几次想要探究禅定的体和用,
"但见十方虚空":只看到十方的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虚空中什么都没有,
"亦无希夷恍惚":也没有那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
"希恍既不可寻":这种微妙难以捉摸的状态既然不可寻觅,
"寻之却成乖失":强行寻找反而会出现偏差。
"只此乖失两字":仅仅这“偏差”两个字,
"不可执为凭据":也不能当作依据。
"本心尚乃如空":本心就像虚空一样,
"岂有得失能所":哪里有什么得失和能作、所作呢。
"但将万法遣除":只要把万法都排除遣散,
"遣令净尽无余":让其净尽没有剩余。
"豁然圆明自现":突然之间圆明的本性自然显现,
"便与诸佛无殊":就和诸佛没有差别。
"色身为我桎梏":色身是束缚我的枷锁,
"且恁和光混俗":暂且顺应世俗。
"举动一切无心":一举一动都不要有分别之心,
"争甚是非荣辱":何必去计较是非荣辱呢。
"生身只是寄居":这生身只是寄居之所,
"逆旅主号毗卢":逆旅的主人叫做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毗卢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乃知生灭无余":由此可知生灭之相都不存在。
"或问毗卢何似":有人问毗卢是什么样子,
"只为有相不是":要知道只要执着于有相就不是毗卢。
"眼前叶叶尘尘":眼前的一切事物,
"尘叶非同非异":这些事物既不相同又不各异。
# 非异:拾遗句下有非亲二字。
"况此尘尘叶叶":况且这些细微的事物,
"个个释迦迦叶":每个都如同释迦牟尼和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说它们不同,就像万种声音各自鸣响,
"同则一风都摄":说它们相同,就像一阵风把一切都收摄。
"若要认得摩尼":如果想要认识摩尼宝珠般的本心,
"莫道得法方知":不要说只有得到某种法才能知晓。
"有病用他药疗":有病时就用药物治疗,
"病差药更何施":病好了药物也就无需再用。
"心迷须假法照":心中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照亮,
"心悟法更不要":心中领悟后就不再需要佛法的形式。
"又如昏镜得磨":就好像昏蒙的镜子经过打磨,
"痕垢自然灭了":镜上的痕迹污垢自然就会消失。
"本为心法皆妄":本来心中的法相都是虚妄的,
"故令难尽诸相":所以难以除尽一切外相。
"诸相离了何如":如果离开了各种外相会怎样呢,
"是名至真无上":这就叫做至高无上的境界。
"若欲庄严佛土":如果想要庄严佛土,
"平等行慈救苦":就要以平等之心施行慈悲救助苦难。
"菩提本愿虽深":菩提本愿虽然深厚,
# 虽:拾遗作须。
"切莫相中有取":千万不要在相状中有所贪取。
"此为福慧双圆":这样就是福和慧都圆满,
"当来授记居先":将来在授记中会居于前列。
# 居:拾遗作俱。
"断常纤尘有染":如果对“断见”和“常见”有丝毫沾染,
# 断常:拾遗作倘若。
"却于诸佛无缘":就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反思凡夫的迷惑和执着,
"尽被情爱染习":都被情爱所沾染熏习。
"只为贪著情多":只因为对情爱的贪着太多,
"常生胎卵化湿":所以常常在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中轮回。
# 生:拾遗作在。
"学道须教猛烈":学道必须要勇猛坚决,
"无情心刚似铁":心要像铁一样没有情感的牵绊。
"直饶父母妻儿":即使是父母妻儿,
"又与他人何别":和其他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常守一颗圆光":常常守护心中的圆满光明,
"不见可欲思量":不被引发欲望的事物所干扰。
"万法一时无著":对万法都不执着,
"说甚地狱天堂":还说什么地狱和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这样就能自己掌控命运,
"空中无升无堕":在虚空中没有上升和堕落。
"出没诸佛土中":在诸佛的净土中自由出入,
"不离菩提本坐":而本心始终安住于菩提。
"观音三十二应":就像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
"我当亦从中证":我也应当从中获得证悟。
# 当:拾遗作学。
"化现不可思议":变化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
"尽出逍遥之性":完全出自自在逍遥的本性。
"我是无心禅客":我是没有执着心念的禅修者,
"凡事不会拣择":对凡事都不会刻意挑选。
"昔时一个黑牛":过去就像一头黑牛,
"今日浑身总白":如今浑身都已变白(心性已由蒙昧变为纯净)。
"有时自歌自笑":有时自己唱歌自己发笑,
"傍人道我神少":旁人说我精神不好。
"争知被褐之形":谁知道我外表穿着粗布衣服,
"内怀无价之宝":内心却怀有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如果有人看到我谈论“空”的道理,
"恰似囫囵吞枣":就好像囫囵吞枣一样。
"此法唯佛能知":这种禅定的方法只有佛才能知晓,
"凡愚岂解相表":凡夫俗子怎么能理解和表达呢。
"兼有修禅上人":还有那些修禅的人,
"只学闹口合唇":只学会了口舌之争。
"夸我问答敏急":夸耀自己问答敏捷,
"却元不识主人":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本心。
"盖是寻枝摘叶":这是只追求细枝末节,
"不解穷究本根":不懂得深入探究根本。
"得根枝叶自茂":得到了根本,枝叶自然会茂盛,
"无根枝叶难存":没有根本枝叶就难以存活。
"便逞已握灵珠":他们炫耀自己掌握了灵珠(修行真谛),
"转于人我难除":但实际上人我分别之心却难以去除。
"与我灵源妙觉":和我所领悟的灵妙本源的觉悟,
"远隔千里之殊":相差非常远。
"此辈可伤可笑":这些人既可悲又可笑,
"空说积年学道":白白地说自己多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内心高傲不肯向人请教,
"枉使一生虚老":白白地虚度一生变老。
"乃是愚迷钝根":这是因为愚笨迷惑、根器迟钝,
"邪见业重为因":被错误的见解和深重的业障所影响。
"若向此生不悟":如果今生不能领悟,
"后世争免沉沦":来世又怎么能避免沉沦呢。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两句以水为喻阐释禅性。将如来禅性比作水,形象地表明只要本体保持宁静,外界的干扰与波动自然会平息,简洁明了地引出对禅性本质的探讨,为后文论述禅定修行奠定基础。“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指出修行者应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保持内心的澄澈清净,强调禅定并非局限于静坐之时,而是贯穿于日常的起居行为,拓展了对禅定实践的认知范畴。“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批评当下人们对禅定的误解,指出如今很多人以为通过静坐就能获得禅定的证悟,却不知道禅定的关键在于明心见性,点明常见修行误区,引发读者对禅定本质的思考。“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阐述了“性”与“见”的相互关系。若能在见解中悟明心性,那么见解也会自然归于心性之中而获得安定,揭示了见性与禅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说明当禅定修成后,智慧便能无穷无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诸佛所具备的神通,强调禅定对于开启智慧、达成佛境的重要意义,点明修行的目标与成果。“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描述想要探究禅定的本体与作用时,眼前只呈现出十方虚空的景象,以直观的感受表现禅定体用的难以捉摸,为后文进一步论述做铺垫。“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进一步强调虚空中空无一物,也不存在道家所说的“希夷恍惚”的微妙状态,突出禅定体用的空寂本质,深化对禅定的认知。“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表明既然“希夷恍惚”的状态不可追寻,强行去追寻反而会出现偏差和失误,告诫修行者不可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追寻方式,要领悟禅定的真谛。“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指出“乖失”这两个字本身也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进一步破除修行者对观念和认知的执着,提醒保持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强调本心如同虚空一样,不存在实际的得失和能作、所作的分别,从根本上阐述心性的本质,打破人们对世俗得失观念的执着。“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余”提出修行的方法,即要将世间的一切法相都排除遣散,直至干干净净,毫无残留,为修行者指明达到明心见性境界的具体途径。“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说明当将万法遣除干净后,就会突然明白,自身本有的圆明心性自然显现,此时便与诸佛没有差别,描述修行成功后的境界,展现修行的最终成果。“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把色身(肉体)看作束缚自己的枷锁,倡导修行者暂且顺应世俗,不露锋芒,在尘世中修行,点明修行者对待肉体和世俗的态度。“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教导修行者在行动中保持无心的状态,不要去计较是非荣辱,进一步阐述修行者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心态,强调内心的超脱。“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将人生在世比作寄居,而真正的主人是“毗卢”(法身佛),揭示生命的本质和真相,引导修行者关注内在的法身本性。“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余”指出毗卢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从而领悟到世间的生灭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深化对生命本质和世界现象的认知。“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回应对于毗卢法身的疑问,说明只要执着于有形的相状,就无法真正认识毗卢,破除对法身的表象认知,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描述眼前的万事万物,它们既不相同又不各异,体现出对事物关系的辩证认知,为后文进一步阐述佛法哲理做铺垫。“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进一步强调每一个细微的事物中都蕴含着佛性,都有释迦牟尼和迦叶的智慧与境界,展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思想。“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从不同和相同两个角度描述事物的状态,不同时如万种声音各自鸣响,相同时如一阵风就能全部收摄,形象地阐释了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指出如果想要认识如摩尼宝珠般珍贵的本心,不要以为只有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才能知晓,破除对修行方法的执着,强调领悟本心的关键在于自身感悟。“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以生病用药治疗为喻,说明当心中迷惑时需要借助佛法来指引,而当心中领悟后,佛法的形式也就无需执着,形象地说明佛法与心性的关系。“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再次强调心迷惑时需要佛法的照耀,而心领悟后就不再需要拘泥于佛法的形式,进一步阐释修行过程中对佛法的运用和超越。“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又以昏镜经过打磨,镜上的痕迹污垢自然消失为喻,说明心性如同镜子,经过修行的打磨,迷惑和污垢自然消除,直观展现修行的作用。“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指出由于心中的法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难以彻底消除各种外相的干扰,从根源上解释修行困难的原因,引导深入思考。“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提出当摆脱了所有外相的束缚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点明修行追求的最终境界和目标。“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倡导如果想要庄严佛土,就应该以平等的心去施行慈悲,救助苦难众生,将个人修行与普度众生的慈悲行为相结合,拓展修行的内涵。“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告诫修行者,虽然菩提大愿十分深厚,但千万不要在相状中有所执着和贪取,提醒修行者保持正确的修行心态,避免陷入新的执着。“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说明这样(平等行慈救苦且不执着于相)就是福与慧都圆满,将来必定会在佛的授记中居于前列,强调这种修行方式的殊胜成果。“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指出如果对“断见”(认为事物死后永灭)和“常见”(认为事物永恒不变)等观念有丝毫沾染,就与诸佛的境界无缘,警示修行者要摒弃错误观念。“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反思凡夫俗子因为迷惑和执着,完全被情爱等欲望所沾染和影响,分析世俗之人难以修行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束缚。“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进一步说明由于过度贪恋情欲,所以常常在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等不同的生命形态中轮回,阐述欲望与生死轮回的关系。“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强调学习佛道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猛的态度,要让自己的心像铁一样刚强,不为情感所动摇,提出修行的意志要求。“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即使是父母妻儿,在修行的道路上也应一视同仁,不应有过度的情感牵绊,进一步强化修行者摆脱情感执着的决心。“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倡导修行者要常常守护自己心中圆满的光明本性,不被外界可引发欲望的事物所干扰和诱惑,点明修行的具体方法和目标状态。“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当对世间万法都不再执着时,也就无需谈论地狱和天堂的差别,体现出超越世俗观念、达到内心自在解脱的境界。“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说明达到上述境界后,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虚空中也不存在上升或堕落的分别,展现修行者超越生死、自在无碍的状态。“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修行者能够自由地在诸佛的净土中出入,但其实自身的本性始终安坐在菩提道上从未离开,进一步描绘修行圆满后的神奇境界和本质状态。“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表示修行者也能像观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化身那样,根据不同机缘度化众生,从中获得证悟,体现修行者济世度人的能力和境界。“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强调修行者能够变化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境界和能力,这一切都源自于其自在逍遥的本性,展现修行者达到的超凡境界和自由心性。“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诗人自称是没有执着心念的禅修者,对于世间的事物不会刻意挑选和分别,表明自身的修行状态和心境。“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以黑牛变白为喻,形象地说明自己通过修行,心性从蒙昧转变为纯净光明,展现修行带来的巨大转变。“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描述自己有时会随性地自歌自笑,旁人觉得自己精神不太正常,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修行者超脱世俗眼光的自在状态。“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反问谁能知道自己外表穿着粗布衣服,内心却蕴含着如同无价之宝般的智慧和境界,突出修行者内在精神的珍贵和外在形象的反差。“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指出如果有人看到自己谈论“空”的道理,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笼统含糊地接受,不深入理解,表现世人对修行者言论的误解。“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强调这种禅定修行的方法和境界只有佛才能真正知晓,普通愚昧的人难以理解和表达,点明修行境界的高深和难以领悟。“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批评部分修禅的人,只是学习表面上的言语辩论,只注重口舌之争,指出这类人修行流于表面的问题。“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这类人夸耀自己在问答时反应敏捷,却根本不认识自己真正的本心,进一步揭示其修行的错误方向和本质问题。“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说明这些人只是在细枝末节上追求,不懂得深入探究修行的根本,准确指出错误修行方式的症结所在。“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以树木的根和枝叶为喻,说明要抓住修行的根本,外在的修行自然会良好,反之则难以长久,阐释修行根本与表象的关系。“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这些人还炫耀自己已经掌握了修行的真谛,但实际上内心的人我分别之念却难以消除,批判其自满且未真正领悟的状态。“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指出他们的状态与真正的灵妙本源的觉悟相差甚远,明确划分正确与错误修行之间的巨大差距。“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感叹这类人既可悲又可笑,白白地说自己多年学习佛道,却未得要领,表达对错误修行者的惋惜和批判。“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指出他们因为内心高傲,不愿意向他人请教,最终白白地虚度一生,点明导致其错误修行的性格原因和后果。“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总结这类人是因为愚笨迷惑、根器迟钝,并且被错误的见解和深重的业障所影响,分析其修行失败的根源。“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告诫如果在今生不能领悟修行的真谛,来世又怎么能避免沉沦于苦海之中,警示修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下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