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yùn
shí
liù
shǒu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qiú
dào
chū
zòng
xián
cái
zhàng
bǎi
suì
guāng
yīn
shí
huǒ
shuò
shēng
shēn
shì
shuǐ
pào
zhǐ
tān
qiú
róng
xiǎn
xíng
róng
àn
cuì
shì
wèn
duī
jīn
děng
shān
yuè
cháng
mǎi
lái

译文

若不追求大道走出迷途,即便身负贤才又怎能算大丈夫。百岁光阴如石火般一闪即过,一生身世似水泡般虚浮易逝。只贪图功名利禄追求荣华显贵,却不顾容颜暗自憔悴枯槁。试问即便堆金积玉如高山般,又怎能阻挡无常的到来呢。

逐句剖析

"不求大道出迷涂":若不追求大道走出迷途,

# 迷涂:追求名利之途。

"纵负贤才岂丈夫":即便身负贤才又怎能算大丈夫。

# 负:负有。,纵:纵然。

"百岁光阴石火烁":百岁光阴如石火般一闪即过,

# 石火烁:击石取火,火星一闪即过。喻时间短促。

"一生身世水泡浮":一生身世似水泡般虚浮易逝。

"只贪利禄求荣显":只贪图功名利禄追求荣华显贵,

"不顾形容暗悴枯":却不顾容颜暗自憔悴枯槁。

# 顾:注疏本作觉。

"试问堆金等山岳":试问即便堆金积玉如高山般,

# 等山岳:《直指》本作“如岱岳”。

"无常买得不来无":又怎能阻挡无常的到来呢。

# 无常:佛教指世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恒常,在此是指生命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言四韵十六首(其一)》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一篇。此诗主题围绕劝诫世人追求大道,莫沉迷于世俗利禄。开篇指出若不追求大道,纵有贤才也非大丈夫。接着借百岁光阴短暂,以比一生身世虚幻。又批判世人只贪利禄而不顾形容憔悴。尾句以反问强调即便财富堆积如山,也难敌无常。首联点明主旨,颔联、颈联阐述人生虚幻与世人沉迷利禄之态,尾联深化劝诫。该诗将道家思想融入对人生的思考,以诗传道,体现张伯端以诗阐道、劝世度人的创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不求大道出迷涂,纵负贤才岂丈夫”:诗人开篇明义,指出如果一个人不追求真正的大道,不能走出人生的迷途,即便身负贤能之才,也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这里的“大道”蕴含着道家所追求的真理、至道,强调了追求精神层面升华的重要性,直接点明了诗歌劝诫世人追求大道的主旨,给人以警醒。颔联“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百岁光阴”比作一闪即逝的“石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生的短暂,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把“一生身世”比作飘浮不定的“水泡”,突出人生的虚幻无常,如同水泡般脆弱易逝。此联进一步阐述人生的本质特征,为后文批判世人追逐利禄做铺垫。颈联“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悴枯”:直接批判了社会上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只贪图功名利禄,一心追求荣华显贵,却全然不顾自己在这种追逐中,容貌逐渐变得憔悴枯槁,身心受到严重损耗。这一联将世人沉迷利禄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前文所强调的追求大道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追逐利禄的弊端。尾联“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诗,意思是即便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又怎能阻挡无常(死亡)的到来呢?“无常”在佛教和道教中常指不可避免的死亡和世事的变幻无常。此句强调了财富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无力,进一步劝诫世人不要过度沉迷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应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即追求大道,使全诗的劝诫意味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伯端《西江月·十二之四》

下一篇:宋·张伯端《性地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