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biàn
便
jiàn
xīn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jiàn
biàn
便
jiàn
xīn
xīn
xiàn
shí
fāng
tōng
zhōng
zhēn
xīn
biàn
ruò
shēng
zhī
shí
jiě
què
chéng
diān
dǎo
jiàn
jìng
néng
xīn
shǐ
jiàn
miàn

译文

看见事物的瞬间,就能照见自己的本心,倘若没有具体事物映照,本心就难以显现出来。在十方世界里无论处于通达顺畅还是阻塞不通的情境,真实的本心是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要是产生了用知识、概念去解读本心与外物关联的想法。反而会形成错误、颠倒的认知与见解。面对外在环境、情境时,能够让内心不被干扰、牵动,这时才开始见到菩提的本真面目,达觉悟境界。

逐句剖析

"见物便见心":看见事物的瞬间,就能照见自己的本心,

"无物心不现":倘若没有具体事物映照,本心就难以显现出来。

"十方通塞中":在十方世界里无论处于通达顺畅还是阻塞不通的情境,

"真心无不遍":真实的本心是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

"若生知识解":要是产生了用知识、概念去解读本心与外物关联的想法。

"却成颠倒见":反而会形成错误、颠倒的认知与见解。

"睹境能无心":面对外在环境、情境时,能够让内心不被干扰、牵动,

"始见菩提面":这时才开始见到菩提的本真面目,达觉悟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见物便见心》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禅诗,围绕心与物关系展开探讨。诗中借“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指出心随物显、真心遍在;以“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批判用逻辑思维解佛法的执着妄见;凭“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倡导对境无念以达觉悟。诗歌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禅宗无念修行观,传递离物无心、真心遍在、心物依存、离执悟真的禅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禅理诗。借探讨心与物的关系,提出“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揭示真心普遍存在,接着批判以逻辑思维解佛法会成“颠倒见”,最后倡导“睹境能无心”以达觉悟,阐述禅宗无念修行、对境无心可悟菩提的理念。

2. 分段赏析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对心物关系的核心论断。“见物便见心”,强调心与物的紧密关联,事物呈现时,心也随之显现;“无物心不现”则从反向说明,离开具体事物,心的作用难以单独彰显,生动揭示出真心依托外物而存在、普遍含容的特性,为全诗阐发禅理奠定基础。“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承接上文,进一步拓展心的存在范围。“十方”涵盖所有空间方向,“通塞”包含顺逆、有无等状态,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面对何种境遇,真心都能周遍抵达,不会被阻碍或局限,强化了真心普遍存在、无所不在的观点。“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警示若以知识见解解佛法,反而陷入颠倒认知。“知识解”指凭借逻辑、概念等思维方式去解读佛法与禅理。诗人认为,若执着于用理性分析、文字释义去理解,反而会偏离禅的本真。因为禅强调直观体悟,过度依赖知识会陷入执着妄念,形成“颠倒见”,此句批判了片面的认知方式,引导读者回归对本心的直接感悟。“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给出修行关键指引。“睹境”指面对外界各种情境、事物,“无心”并非是没有心识,而是不被外境牵动、不生执着分别之心。当能做到对境不起妄念,保持内心的澄明无染,就能领悟到“菩提面”(即觉悟的境界),将前面阐述的心物关系、认知误区,落到具体修行实践,点明觉悟的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五十三)》

下一篇:宋·张伯端《人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