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iāng
·
·
shuǐ
dài
qīng
cháo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1
shuǐ
dài
qīng
cháo
shuǐ
shàng
zhū
lán
xiǎo
qiáo
qiáo
shàng
ér
shuāng
xiào
yāo
ráo
zhuó
lán
gān
nòng
liǔ
tiáo
yuè
luò
huā
zhāo
jiǎn
tōu
shēng
àn
xiāo
liǔ
wài
xíng
rén
huí
shǒu
chù
tiáo
tiáo
ruò
yín
gèng
yáo

译文

清澈的春水带着青潮上涨。水上的朱栏连着小渡桥。桥上站立着双靥带笑的美丽少女,好妖娆,倚靠着栏杆抚弄柳条。月夜直到花朝。少女能够娴熟地按照“减字偷声”的变化吹奏玉箫。柳外的行人回头顾盼,好遥远,仿佛比那天上的银河还要远。

逐句剖析

"渌水带青潮":清澈的春水带着青潮上涨。

# 青潮:水面呈青绿色,且旺盛饱满,如同涨潮一般。,渌水:清澈的水。

"水上朱阑小渡桥":水上的朱栏连着小渡桥。

# 朱阑:朱红色的栏杆。

"桥上女儿双笑靥":桥上站立着双靥带笑的美丽少女,

# 双笑靥:此处是说女子笑,脸上出现一对酒窝儿。

"妖娆":好妖娆,

# 妖娆: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风情。

"倚著阑干弄柳条":倚靠着栏杆抚弄柳条。

# 著:一作着。

"月夜落花朝":月夜直到花朝。

# 花朝:旧俗以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节为“花朝节”。

"减字偷声按玉箫":少女能够娴熟地按照“减字偷声”的变化吹奏玉箫。

# 玉箫:箫的美称。李商隐《送从瓮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箫。”,减字偷声:指词调的减省节奏和减少歌辞字句,从而衍变新调。

"柳外行人回首处":柳外的行人回头顾盼,

"迢迢":好遥远,

# 迢迢:遥远。韦庄《诉衷情》:“鸳梦隔星桥,迢迢。”

"若比银河路更遥":仿佛比那天上的银河还要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是宋代词人晏几道所作一首词。此词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桥上倚阑而立的妙龄女郎形象。上片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秀丽画面,女郎倚栏弄柳,姿态妖娆,尽显青春活力。下片营造出一种幽美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女郎减字偷声按玉箫,行人回首,距离遥远,情感含蓄而深沉。全词语言含蓄婉转,意境瑰丽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是宋代词人晏几道所作,这首词具体的创作年份已难以考证。彼时,词人在某处渡口偶然邂逅了一位少女,然而却无缘与她接近。于是,词人便创作了这首词,将其作为对那位伊人的生动写照留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题材的词。作品介绍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形象,体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含蓄内敛,营造出一种淡雅清丽又略带惆怅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少女的倾慕与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桥上女儿双笑着,妖娆。倚着阑干弄柳条。”句中的“柳条”堪称神来之笔,运用了精妙的双关手法。其一,它直观描绘了现实场景中柳条随风轻舞飘扬的画面,为整幅场景增添了一份自然灵动之美,仿佛能让读者看到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其二,“柳条”巧妙地借喻少女那美丽迷人的腰肢,以柳条的纤细柔软来类比少女身姿的婀娜曼妙,生动地刻画出少女的娇俏形象,展现出她们青春洋溢的活力与美感,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句所营造的浪漫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写景,为人物登场营造环境。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携着碧绿的潮水悠悠远去;河上横跨一座小巧的渡桥,桥身两侧围着红色栏杆。朱红的栏杆倒映在碧绿的水中,绿水泛起青色的潮纹,景物闲适雅致,色彩明艳动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桥上女儿双笑靥,妖娆。倚着阑干弄柳条。”这几句开始刻画人物。“柳条”一词颇具深意,既描绘出柳条随风摇曳之态,又巧妙暗指少女曼妙迷人的腰肢。词人并未着力描绘少女的眉眼、发型、妆饰与身材,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少女面颊上那两个迷人的酒窝,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特征,省去诸多繁杂笔墨,突破了前人描写女性的固有模式。紧接着,一个“妖娆”的两字短句,饱含赞叹之情,强调少女的娇美动人。此时此刻,少女独自倚靠在桥上的朱栏旁,手中轻轻摆弄着柔软细嫩的柳条。这是作者捕捉到的第二个画面。相较于第一个画面的静态呈现,第二个画面则充满了动态之感。“女儿”摆弄柳条的举动,不知是出于探春的情思,还是怀有惜别之意,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联想空间。上片五句,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层。前两句先展开一幅优美的景致画卷,后三句则精心描绘女主人公的形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下片起笔于月夜花朝之景,少女先是把玩杨柳,此刻又在月色下吹奏起玉箫。这般优美的情境,让女子的形象愈发朦胧迷离,引人遐思无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末两句借“行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桥上女儿”容貌绝美、技艺超凡。行人每每瞧见她面颊那醉人的“双笑靥”,听闻她吹奏的“玉箫”之音,便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恋恋不舍地回头凝望。然而,佳人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想要与她相聚,恐怕比跨越迢迢银河还要艰难。这位如谜般美丽的女孩,终究宛如一个未解之谜。或许,她是天上的仙子降临人间,短暂驻足。那纤尘不染、高雅出尘的绰约风姿,令世人只能仰望,难以触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意境奇幻瑰丽,形象塑造仿若水中揽月、镜里赏花,无需堆砌华丽的辞藻,却满溢着遇物生辉的意趣与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从水写到桥,由桥写到站在桥上的女儿,再由她的神态写到她的动作,她的情致。从物到人,从下面到上面,从外貌到内心,依次述来,描述如画。结处三句,意思若即若离,更悠然有余韵。

陈寂《三晏词选 校记·注释·词评》

# 此小令虽寥寥几句,却写得一波三摇,风情万种,画面丰富多彩,对美人的难耐心情刻画相当生动鲜明。

周启付《宋词精华分类品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浪淘沙·翠幕绮筵张》

下一篇:宋·晏几道《清平乐·寒催酒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