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带青潮":清澈的春水带着青潮上涨。
# 青潮:水面呈青绿色,且旺盛饱满,如同涨潮一般。,渌水:清澈的水。
"水上朱阑小渡桥":水上的朱栏连着小渡桥。
# 朱阑:朱红色的栏杆。
"桥上女儿双笑靥":桥上站立着双靥带笑的美丽少女,
# 双笑靥:此处是说女子笑,脸上出现一对酒窝儿。
"妖娆":好妖娆,
# 妖娆:形容女子美貌而富有风情。
"倚著阑干弄柳条":倚靠着栏杆抚弄柳条。
# 著:一作着。
"月夜落花朝":月夜直到花朝。
# 花朝:旧俗以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节为“花朝节”。
"减字偷声按玉箫":少女能够娴熟地按照“减字偷声”的变化吹奏玉箫。
# 玉箫:箫的美称。李商隐《送从瓮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箫。”,减字偷声:指词调的减省节奏和减少歌辞字句,从而衍变新调。
"柳外行人回首处":柳外的行人回头顾盼,
"迢迢":好遥远,
# 迢迢:遥远。韦庄《诉衷情》:“鸳梦隔星桥,迢迢。”
"若比银河路更遥":仿佛比那天上的银河还要远。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情题材的词。作品介绍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描绘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形象,体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含蓄内敛,营造出一种淡雅清丽又略带惆怅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少女的倾慕与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双关:“桥上女儿双笑着,妖娆。倚着阑干弄柳条。”句中的“柳条”堪称神来之笔,运用了精妙的双关手法。其一,它直观描绘了现实场景中柳条随风轻舞飘扬的画面,为整幅场景增添了一份自然灵动之美,仿佛能让读者看到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其二,“柳条”巧妙地借喻少女那美丽迷人的腰肢,以柳条的纤细柔软来类比少女身姿的婀娜曼妙,生动地刻画出少女的娇俏形象,展现出她们青春洋溢的活力与美感,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句所营造的浪漫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两句写景,为人物登场营造环境。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携着碧绿的潮水悠悠远去;河上横跨一座小巧的渡桥,桥身两侧围着红色栏杆。朱红的栏杆倒映在碧绿的水中,绿水泛起青色的潮纹,景物闲适雅致,色彩明艳动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桥上女儿双笑靥,妖娆。倚着阑干弄柳条。”这几句开始刻画人物。“柳条”一词颇具深意,既描绘出柳条随风摇曳之态,又巧妙暗指少女曼妙迷人的腰肢。词人并未着力描绘少女的眉眼、发型、妆饰与身材,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少女面颊上那两个迷人的酒窝,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特征,省去诸多繁杂笔墨,突破了前人描写女性的固有模式。紧接着,一个“妖娆”的两字短句,饱含赞叹之情,强调少女的娇美动人。此时此刻,少女独自倚靠在桥上的朱栏旁,手中轻轻摆弄着柔软细嫩的柳条。这是作者捕捉到的第二个画面。相较于第一个画面的静态呈现,第二个画面则充满了动态之感。“女儿”摆弄柳条的举动,不知是出于探春的情思,还是怀有惜别之意,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联想空间。上片五句,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层。前两句先展开一幅优美的景致画卷,后三句则精心描绘女主人公的形象,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下片起笔于月夜花朝之景,少女先是把玩杨柳,此刻又在月色下吹奏起玉箫。这般优美的情境,让女子的形象愈发朦胧迷离,引人遐思无限。“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末两句借“行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桥上女儿”容貌绝美、技艺超凡。行人每每瞧见她面颊那醉人的“双笑靥”,听闻她吹奏的“玉箫”之音,便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恋恋不舍地回头凝望。然而,佳人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想要与她相聚,恐怕比跨越迢迢银河还要艰难。这位如谜般美丽的女孩,终究宛如一个未解之谜。或许,她是天上的仙子降临人间,短暂驻足。那纤尘不染、高雅出尘的绰约风姿,令世人只能仰望,难以触及。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意境奇幻瑰丽,形象塑造仿若水中揽月、镜里赏花,无需堆砌华丽的辞藻,却满溢着遇物生辉的意趣与韵味。
# 这首词从水写到桥,由桥写到站在桥上的女儿,再由她的神态写到她的动作,她的情致。从物到人,从下面到上面,从外貌到内心,依次述来,描述如画。结处三句,意思若即若离,更悠然有余韵。
陈寂《三晏词选 校记·注释·词评》
# 此小令虽寥寥几句,却写得一波三摇,风情万种,画面丰富多彩,对美人的难耐心情刻画相当生动鲜明。
周启付《宋词精华分类品汇》
上一篇:宋·晏几道《浪淘沙·翠幕绮筵张》
下一篇:宋·晏几道《清平乐·寒催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