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āi
zhēng
nòng
xiāng
jiāng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1
āi
zhēng
nòng
xiāng
jiāng
shēng
shēng
xiě
jìn
xiāng
绿
xiān
zhǐ
shí
sān
xián
jiāng
yōu
hèn
chuán
dāng
yán
qiū
shuǐ
màn
zhù
xié
fēi
yàn
tán
dào
duàn
cháng
shí
chūn
shān
méi
dài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逐句剖析

"哀筝一弄湘江曲":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

# 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弄:演奏乐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

"纤指十三弦":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

#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

"细将幽恨传":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当筵秋水慢":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

# 慢:形容眼神凝注。,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玉柱斜飞雁":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

#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弹到断肠时":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

"春山眉黛低":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 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春山:喻美人的眉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是一说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的词,一说作者是张先。此词不仅细腻描绘了筝曲所蕴含的意境,更生动刻画了弹筝者的神情姿态,形象鲜活,细腻入微。词人借筝曲抒发情感,实则是以琴为媒,展现弹筝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的传递尤为突出。全篇看似在颂扬音乐之美,实则深层次上是对弹筝者技艺与情感的深刻赞誉与共鸣,与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异曲同工的之妙,皆是通过音乐描绘人物,传达深邃的情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是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是北宋词人晏几道所作,一说作者是张先。晏几道自幼便潜心研习六艺,广泛涉猎百家学问,尤其钟爱乐府诗词,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深受其父同僚的赏识与喜爱。他性情高傲,不拘泥于世俗常规,对权势地位毫无向往,从不凭借父亲的影响力或是其父广布天下的门生故吏来谋求仕途功名。在这首词中,他巧妙地借由描绘一位歌妓在宴席间弹筝的情景,传达出歌妓内心深处的幽怨与哀愁,实则是以此为喻,抒发自己内心积压的不满与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歌女弹筝的的词。借筝词从筝曲所表现的内容写到弹筝者的情态,描写形象、细致、逼真。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

2. 写作手法

通感:“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词人将听觉(筝声)与视觉(湘波绿)相结合,通过“声声写尽”四个字,将筝声的哀怨、凄美转化为视觉上的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象。这种转化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还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筝声所传达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便勾勒出了乐曲的基调,选用古筝这一乐器,其音色素来兼具苍凉与柔婉,尤善抒发哀怨愁绪,而歌女所弹奏的,正是类似湘江悲歌的哀婉曲调。乐曲本无形,仅凭耳闻,难以直观,但词人巧妙地从听觉跃至视觉,言“声声写尽湘波绿”,此即“通感”或“移觉”之修辞,它打通了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界限。由于文字描绘视觉最为便捷,听觉则较难捕捉,故以视觉意象比拟听觉感受,用湘水碧波来喻筝声之哀愁。从文化传统视角审视,湘水的澄碧确易勾起人的哀愁思绪,词人便以此通感手法喻筝曲之情。上片后续两句揭示了通感背后的意蕴,并指明弹筝者为女子,她正以筝演绎着内心的“幽恨”。下片转而聚焦于视觉,重点从筝曲转向弹筝之人。在宴会之上,她沉静地拨弄筝弦,目光如秋水般澄澈流转,完全沉浸于筝曲之中。观者所见,既有她清澈的目光,也有筝上斜列的弦柱,筝与人仿佛融为一体,乐声似乎不是源自筝体,而是从她心底流淌而出。正因如此,当筝声达到最为凄切断肠之境时,女子轻轻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完美融合,将内心的哀伤与怨恨倾泻无遗。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以清新美丽且温婉细腻的言辞,表达了真挚深切而又哀婉动人的情感,其风格内敛深邃,引人观赏并感慨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按,写筝耶?寄托耶?意致却极凄婉。末句意浓而韵远,妙在能蕴藉。

清黄蓼园《蓼园词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

下一篇:宋·晏几道《减字木兰花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