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xiàn

朝代:宋作者:林逋浏览量:1
shī
zhōng
cháng
ài
chí
zhōu
shuō
zhě
shì
shèng
yóu
shān
yǎn
féi
chéng
dāng
běi
chōng
guān
dào
xiàng
西
liú
fēng
shāo
qiáng
dìng
wǎng
chū
xià
bǎi
xīn
shì
wèi
shōu
gèng
hǎo
liǎng
sān
sēng
yuàn
shè
sōng
shí
dòu
shān
yōu

译文

我长期钟情于杜池州,谈论着芜湖是胜游之地。连绵起伏的山峦遮挡县城,向北延伸,渡口对着官道,河水一直向西流去。微风轻拂,桅杆上的船锚刚刚放下,渔网开始撒向水面,细雨飘洒,卖鱼和柴火的市集还未收摊。更妙的是那两三处僧人的院落,松枝上的苔藓如衣,石上的绿藻似发,与山间的幽静相映成趣。

逐句剖析

"诗中长爱杜池州":我长期钟情于杜池州,

# 杜池州:即杜牧。杜曾任池州刺史,故称。

"说着芜湖是胜游":谈论着芜湖是胜游之地。

# 胜游:指胜游之地。

"山掩肥城当北起":连绵起伏的山峦遮挡县城,向北延伸,

"渡冲官道向西流":渡口对着官道,河水一直向西流去。

"风稍樯碇网初下":微风轻拂,桅杆上的船锚刚刚放下,渔网开始撒向水面,

# 樯碇:指抛锚停船。樯,船上桅杆,此指船。碇,系船的石墩。

"雨摆鱼薪市未收":细雨飘洒,卖鱼和柴火的市集还未收摊。

"更好两三僧院舍":更妙的是那两三处僧人的院落,

"松衣石发斗山幽":松枝上的苔藓如衣,石上的绿藻似发,与山间的幽静相映成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芜湖县》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作者对杜池州以及他所提及的芜湖美景的持续喜爱,为整首诗的情感定下了基调;颔联描写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体现出交通的繁忙景象;颈联转到渔民生活的场景,描绘了渔民劳作的情形和市场的热闹氛围;尾联又写到附近两三座寺庙的清幽,与前文的生活场景形成对比,显得格外宁静雅致。整首诗展现了芜湖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热闹的市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宋代芜湖县的地理风貌、市井生活与宗教景观,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与人文意蕴。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向来喜爱唐代诗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擅写山水胜景),而每当提及芜湖,便认定这里是值得一游的好地方。两句以“长爱”“胜游”奠定基调,直接点出对芜湖的赞赏。颔联“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转向具体景物描写。“掩”字写出群山环抱县城、从北面隆起的态势,山与城的依偎关系跃然纸上;“冲”字则刻画渡口水流冲击官道的动态,江水向西奔涌的画面鲜活生动。一静一动间,勾勒出芜湖“山环水绕”的地理特征。颈联“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聚焦市井生活细节。“风稍”写微风轻拂船帆与缆绳,“网初下”可见渔人正趁风撒网;“雨摆”状雨丝轻摇,“鱼薪市未收”则点明雨中鱼市、柴市仍热闹未散。两组画面一写江上渔作,一写岸边市集,共同描绘出芜湖烟火气与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尾联“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笔锋转向山林中的僧院。“松衣”以衣裳比喻松枝覆盖的青苔,“石发”以毛发形容石上生长的苔藓,“斗山幽”则将松、石拟人化,仿佛它们正与山的幽静比试。此联以细腻的比喻和灵动的想象,突出僧院与山景交融的清幽,与前文市井的热闹形成对比,更添芜湖“动静皆宜”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春日斋中》

下一篇:宋·林逋《杂兴四首(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