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líng
jiǎo
shī
xìn
zhōu
guī
yuè
shī
zhāo
zhī

朝代:宋作者:林逋浏览量:1
tiān
shī
cāng
cuì
héng
jīn
zàng
qīng
liáng
yǎn
zhú
fēi
qiān
bái
yún
suí
míng
yuè
shàng
qiū
shī
xún
jìng
yīng
qín
nòng
hán
shēng
zhuǎn
wēi
shān
yǒu
quán
shí
kěn
lái
sōng
xià
gòng
wàng

译文

苍翠山间,灵皎师横持金锡,清凉之地,竹门掩住居所。广阔天地间,白云伴着野外行走,一湖之上,明月映照在秋衣上。探寻静谧话语的诗作意境无穷,弹奏出的清冷琴音渐至细微。我在孤山也有泉石景致,你肯来松下一同忘却世俗机巧吗。

逐句剖析

"天师苍翠横金锡":苍翠山间,灵皎师横持金锡,

# 天师苍翠横金锡:和刻注:信州龙虎山,张天师所隐。

"地藏清凉掩竹扉":清凉之地,竹门掩住居所。

"千里白云随野步":广阔天地间,白云伴着野外行走,

"一湖明月上秋衣":一湖之上,明月映照在秋衣上。

"诗寻静语应无极":探寻静谧话语的诗作意境无穷,

"琴弄寒声转入微":弹奏出的清冷琴音渐至细微。

"我亦孤山有泉石":我在孤山也有泉石景致,

"肯来松下共忘机":你肯来松下一同忘却世俗机巧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灵皎师自信州归越以诗招之》是宋代隐逸诗人林逋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以“金锡”“竹扉”“白云”“明月”等意象,勾勒出秋日山寺的清幽之景;后两联转向诗文与琴韵的意境营造,末句以孤山的泉石风光发出邀约。诗中“松下共忘机”所流露的隐逸情怀,与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形象相契合,彰显了宋代山水诗清冷疏淡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景德至天禧年间(约1004-1021年),当时林逋正隐居杭州孤山。《林逋孤山植梅事迹辨》考证显示,诗中“松下共忘机”的描写,与孤山以松竹为主要植被、仅种单株梅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林逋隐居期间常与灵皎师等僧人以诗唱和,其《尝茶次寄越僧灵皎》《闻越僧灵皎游天竺山因而有寄》等作品,便反映了这种隐逸生活中以诗会友的交往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全诗通过“白云野步”“明月秋衣”等清幽意象,以邀请隐士共隐孤山为引,既赞友人超然物外的风骨,又抒发诗人​​向往隐逸生活、追求心灵澄明​​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天师苍翠横金锡,地藏清凉掩竹扉”,以“苍翠”的山景和“清凉”的地藏环境,勾勒出灵皎师修行之地的清幽。“横金锡”刻画了灵皎师手持锡杖的形象,“掩竹扉”则营造出静谧的氛围,既展现了灵皎师的僧人身份,也暗示了其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语言简洁却画面感十足。颔联“千里白云随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描绘了灵皎师归来途中的景象。“白云随野步”以白云的追随,赋予景物动态感,衬托出灵皎师行走时的悠然;“明月上秋衣”则通过明月映照衣襟的细节,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这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展现了旅途的清幽,也暗含对灵皎师自在心境的赞赏。颈联“诗寻静语应无极,琴弄寒声转入微”,转向对灵皎师才情与雅趣的描写。“诗寻静语”体现了灵皎师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宁静深远的意境,“应无极”则强调其诗境的广阔;“琴弄寒声”刻画了弹奏古琴的情景,“转入微”描绘出琴声渐趋细微、余韵悠长的状态。此联通过对诗与琴的描写,展现了灵皎师高雅的情趣和深厚的修养。尾联“我亦孤山有泉石,肯来松下共忘机”,诗人直接表达了邀请之意。“孤山有泉石”点明了自己的居所同样清幽,与前文灵皎师所处环境相呼应;“共忘机”则抒发了诗人希望与灵皎师在松下一同抛开世俗机巧、享受闲适生活的愿望,情感真挚,点明了诗歌以诗招友的主题,也流露出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被载入《全宋诗》等权威总集,成了研究宋代隐逸文学的重要文献。诗中“松下忘机”这一意象,在后世文人的创作里成了典故,比如元代张可久的《人月圆・山中书事》就化用了它的意境。现代研究者大多留意到该诗在融合佛教意象与隐逸情怀上的突破,认为它开创了僧俗诗学互动的新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逋《峡石寺》

下一篇:宋·林逋《池上春日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