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茅林麓下":简陋的茅舍坐落在山林脚下,
# 林麓:指山林。,衡茅:衡门茅屋,简陋居室。
"春色已微茫":冬日里春天的气息已微弱模糊。
# 色:宋本、正统本作气。
"雪竹低寒翠":覆雪的竹子低垂着,透出寒冬里的深翠,
"风梅落晚香":寒风中的梅花飘落,散发着傍晚的清香。
"樵期多独往":约定打柴多是独自前往,
"茶事不全忙":制茶的活儿也不算太忙。
"双鹭有时起":一对白鹭有时振翅飞起,
"横飞过野塘":横斜着掠过野外的池塘。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写了诗人隐逸生活,展现冬日山村的清幽与诗人的超然心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欣赏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2. 写作手法
白描:“衡茅林麓下”简笔写茅舍依山而居,“雪竹低寒翠”直绘覆雪竹枝低垂的苍劲,“风梅落晚香”淡写梅落香飘的清寂,无一浓墨重彩,却于平实中见真趣。“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以“起”“横飞”的动态白描,让画面灵动却不张扬。白描不事雕琢,如“樵期多独往”的日常,仅以“独往”二字显隐逸自适,于极简中藏深意,尽显清淡自然的隐逸诗风。互文:“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暗藏互文之妙。并非仅竹覆雪、梅遇风,实则雪与风共作,竹与梅同存:雪压竹而显寒翠,风拂梅而送晚香,风雪交加中,竹的坚韧与梅的清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冬暮的生机与清冽。这种互文让两句意脉相连,拓展了画面的层次感,既写尽冬景的严酷,又显万物的不屈,暗合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慕,于凝练中见丰富。动静结合:“衡茅林麓下”的居所、“雪竹低寒翠”的竹、“野塘”的静谧,构成冬日的安寂底色;动景点睛:“风梅落晚香”的梅瓣飘飞、“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的白鹭掠影,以细微动态打破凝滞。静中藏动,如“雪竹”虽静,“寒翠”中暗含生机;动中显静,白鹭飞过后,野塘复归宁静。动静交织,让画面既安稳又灵动,恰似诗人静穆中透着舒展的心境。感官描写:视觉上,“雪竹低寒翠”的青白相间,见冬色的苍劲;嗅觉上,“风梅落晚香”的幽幽芬芳,感冬景的清冽;动态视觉中,“双鹭横飞过野塘”的灵动,添画面的生气。多感官联动,让“衡茅林麓下”的居所不仅可睹,更因风雪、梅香而可感,“樵期独往”的人事不仅可见,更因环境的清幽而可悟。感官的融合,使冬暮山村的清冷与生机跃然眼前,余味绵长。景物描写:近景“衡茅林麓下”,以简陋茅舍点出隐居环境;中景“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聚焦庭院花木,于风雪中显生机;远景“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将视野拓展至野外,以飞鸟、池塘结束,境界开阔。景物选取皆带清冷色调,雪、竹、梅、鹭、塘,既合冬暮时令,又暗喻高洁品格。写景不抒情而情自现,如梅香竹翠见诗人风骨,白鹭野塘显心境超脱,景与意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衡茅林麓下,春色已微茫”首联点出居所与时节:简陋的茅舍坐落在山林脚下,冬末的春意已微弱朦胧。“衡茅”显居所简朴,暗合隐逸身份;“春色微茫”不写冬寒刺骨,而以将尽的春意衬冬暮的清寂,奠定全诗恬淡基调,语淡而境远。“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颔联绘冬景核心:覆雪的竹子低垂,透出寒冬里的深翠;风中梅花飘落,散发出傍晚的清香。“寒翠”写竹经雪更显苍劲,“晚香”状梅落仍留芬芳,视觉与嗅觉交织,于清冷中见生机,暗合诗人对坚韧品格的欣赏。“樵期多独往,茶事不全忙”颈联融入日常:约定打柴多独自前往,制茶的活儿也不算繁忙。“独往”显避世自适,“不全忙”见生活从容,不写隐逸的孤寂,反以轻闲人事衬环境的宁静,让画面有了烟火气却不失清幽。“双鹭有时起,横飞过野塘”尾联以动景收束:一对白鹭偶尔振翅飞起,横斜掠过野外的池塘。“有时起”打破静滞,“横飞”添灵动,白鹭的自在与野塘的开阔相融,暗喻诗人心境的舒展超脱,余味悠长,尽显隐逸的悠然。
# 皮日休诗序曰:“各补茶事十数条。”林和靖诗亦曾用“茶事”二字,“茶事”尤精绝。
宋高似孙《纬略》
上一篇:宋·林逋《赠张绘秘教九题·诗牌》
下一篇:宋·林逋《送楚执中随侍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