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阶重叠上垣衣":空荡荡的台阶上,苔藓层层叠叠,像是给台阶披上了一件绿衣,
"白昼初长社燕归":随着春日的推进,白昼渐渐变长,春社时分的燕子也如期归来。
"落尽海棠人卧病":此时,海棠花已全部凋零,而我正卧病在床,
"东风时复动柴扉":轻柔的东风时不时地吹拂过来,轻轻地晃动着那扇柴门。
# 东风时复动柴:自书诗卷作春风时复动斋。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春日斋中苔藓蔓延、社燕归来、海棠凋零、东风动扉的景象,营造了清幽宁静又略带怅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时光流转的感慨及斋居独处时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空阶重叠上垣衣”,简笔勾勒苔藓覆阶上墙之景;“白昼初长社燕归”,直白写昼渐长、燕归来之态。“落尽海棠人卧病”,素笔描花谢、人病之状;“东风时复动柴扉”,简绘风拂柴门之景。全诗以简练语言抓核心特征,显清幽生机与淡淡怅惘。拟物:“空阶重叠上垣衣”中,苔藓被拟作“垣衣”(可穿覆的衣物)。说其显春意,是因“上垣衣”如春日为阶壁缝缀绿衣,叠叠苔藓似舒展衣料,见蓬勃生机。言其透清冷,是因“空阶”人稀,苔藓方能覆阶,这“绿衣”无暖意,配冷硬砖石,显斋居清幽。拟人:“东风时复动柴扉”中,“动”字将无形东风活用为具有动作的主体,赋予其拟人化特征。东风本是自然之风,无形无质,而“动柴扉”的表述,让东风仿佛成了有自主意识的存在,它不时主动拂动柴扉,如同有人在轻轻推触门扉。这一拟人化描写,让抽象的东风变得具体可感,既生动展现了春风的轻柔灵动,又为寂静的斋居增添了一丝微妙的动态,仿佛东风是斋中的访客,以“动柴扉”的动作与周遭互动,在清冷中暗透春意的活络。
3. 分段赏析
“空阶重叠上垣衣”一句,描绘出阶上苔藓层层叠叠蔓延至墙壁的景象。诗人将苔藓比作“垣衣”,运用拟物的手法,既写出了苔藓在春日里旺盛的生长态势,透着盎然春意;又以“空阶”点明斋居的幽静,苔藓不受打扰地生长,暗含着斋居的清冷之意,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态的生命力。“白昼初长社燕归”则转向春日的时序与动态。随着春天的深入,白昼渐渐变长,春社时节的燕子也如期归来。“社燕”一词既点明了时令特征,又可能化用典故,让燕子归来的景象多了几分文化韵味,展现出春日里万物复苏、生灵回归的生机。“落尽海棠人卧病”通过景物与人事的对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怅惘。海棠花已然凋零,而诗人正卧病在床,花的衰败与病中的静卧相互映衬,既写出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又透着些许孤寂之情,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物的心境相联系。“东风时复动柴扉”以东风吹动柴扉作结,颇具深意。“动”字将无形的东风拟人化,仿佛东风成了有自主意识的存在,不时轻轻拂动柴扉。这一动态描写既展现了春日东风的轻柔灵动,为清冷的斋居增添了一丝生气,又暗含着春意并未散尽的意味,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林逋《池上作》
下一篇:宋·林逋《过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