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青":吴山一片青葱,
# 青:青翠。,吴山:指钱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吴国。
"越山青":越山一片青葱。
# 越山: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越国。
"两岸青山相对迎":两岸青山相对着迎接行人。
# 相对:一作:相送。
"争忍有离情":怎么忍心承受离别之情。
# 争忍有离情:一作: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男子泪水满眶,
# 泪盈:含泪欲滴。
"妾泪盈":女子泪水满眶。
# 妾:我。
"罗带同心结未成":用罗带打的同心结没有完成,
# 罗带同心结未成: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连。罗带: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怜。同心结:将罗带系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象征定情。
"江边潮已平":江边潮水已经涨平。
# 潮已平:指江水已涨到与岸相齐。,江边:一作:江头。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整首词通过景色描写与人物情感刻画,生动展现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吴山青,越山青”。开篇通过描绘吴山和越山的青葱之景,引发下文的离别之情,借山水之景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引出所咏的离别主题。叠字:“吴山青,越山青”。两个“青”字叠用,强化了对青山翠绿色彩的描绘,展现吴越山水秀丽,同时增强韵律节奏感,使词句富有音乐美,营造清新氛围。拟人:“谁知离别情?”赋予青山人的情感,借对青山嗔怨,以青山“无情”反衬人生离别的“有恨”,深化离别情感表达。借景抒情:“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江边潮已平”。上片借青山迎送之景烘托离别无奈伤感;下片以潮水涨平暗示分别,借景将离情渲染得更加浓郁,达到情景交融。象征:“罗带同心结未成”。“同心结”在古代象征男女定情,此处“结未成”象征恋人爱情受阻,含蓄表达主人公内心因爱情受挫的悲苦无奈。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词人巧妙运用民歌惯用的起兴之法,吟出“吴山青,越山青”,两个“青”字叠加,鲜明勾勒出江南独有的青山美景。吴越之地,向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却也见证了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谁知离别情?”此句于歇拍处巧用拟人,对着千古不变的青山发出埋怨,借自然的无动于衷反衬人间离别的伤痛,使情感基调从轻快转而深沉,不着痕迹地引出送别的主题。下片紧承上文,“君泪盈,妾泪盈”,笔锋由景转情,描绘出临别之时,男女主人公泪眼相对,泣不成声的场景。“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地揭示出他们内心悲苦的根源。在古代,男女互定终身时,常以丝绸带结成心形的“同心结”。“结未成”意味着他们的爱情遭遇波折,不知何种强大外力,致使二人情深意笃却难成眷属,只能带着满心伤痛,在此洒泪作别。“江边潮已平”,点明船即将启航,“结未成”与“潮已平”相互映衬,悲伤之情愈发浓烈,恰似一江恨水,绵绵不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特色鲜明,其反复咏叹的手法,营造出情深韵美的氛围,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气息。词中采用民歌常见的复沓形式,节奏上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独特效果。而且句句押韵,音韵和谐,前后呼应,生动展现出女主人公如潺潺流水般的柔情,毫无阻隔,一往情深。以声衬情,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咏唱出吴越青山绿水间的风土人情,营造出一个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 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乃其《长相思》惜别词云云,何等风致。闲情一赋,讵必玉瑕珠颣耶。
彭孙遹《金粟词话》
# 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
上一篇:宋·林逋《山中冬日》
下一篇:宋·林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