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傍盱眙县":寺庙位于盱眙县旁边,
"山崖露寺门":山崖间露出寺庙的门。
"疏钟过淮口":稀疏的钟声传过淮河河口,
"一径入云根":一条小路延伸到云雾深处。
"竹老生虚籁":古老的竹子发出清幽的声响,
"池清见古源":清澈的池塘能看到水源的源头。
"高僧拂经榻":高僧擦拭着经榻,
"茶话到黄昏":与客人一边喝茶一边交谈直到黄昏。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诗。描绘了盱眙山寺傍依盱眙县,山崖上寺门显露的位置特点,以及疏钟传响、小径入云、竹生虚籁、池清见源的清幽景色。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环境的喜爱以及与高僧交流的闲适愉悦。
2. 分段赏析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开篇直接点明山寺的位置,“下傍”表明其与盱眙县的相邻关系,“山崖露寺门”描绘出山寺隐藏在山崖间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清幽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疏钟”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过淮口”将声音的传播与地理环境相结合,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一径入云根”描绘了一条小路延伸到云雾深处的景象,给人以悠远、神秘的感觉,进一步强化了山寺的清幽氛围。“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竹老”体现了自然的沧桑,“生虚籁”描绘出古老的竹子发出清幽的声响,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池清见古源”,清澈的池塘能看到水源的源头,展现了自然的纯净和生机,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此句描绘了寺内高僧的生活场景,“拂经榻”体现了高僧的修行生活,“茶话到黄昏”则表现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通过与高僧的茶话,诗人感受到了禅意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3. 作品点评
诗中“茶话到黄昏”不仅是诗人个人禅意体验的写照,更与宋代寺院的饮茶风俗相呼应。当时茶文化繁荣昌盛,寺院常常以茶待客、以茶参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禅茶之风。林逋的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探寻北宋寺院生活与茶俗的重要文本。
上一篇:宋·林逋《春夕閒咏》
下一篇:宋·林逋《寄和昌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