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公荐偶失意":不要因为被公家推荐却偶然失意,
"便擬飘蓬作旅人":就打算像飘转的蓬草一样做个漂泊的旅人。
"志壮任存题柱事":壮志仍在,不妨存着像“题柱”那样的雄心,
"病多争向倚门亲":身体多病时,怎能不想着倚在门边盼你归来的亲人。
"危堤柳色休伤别":河堤边的柳色纵然动人,也别为离别感伤,
"上苑杏花长自春":皇家苑囿里的杏花,总会自有春光常驻。
"况有西湖好山水":何况还有西湖这样的好山好水,
"归来且濯锦衣尘":回来就暂且洗去官服上沾染的风尘吧。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写作手法
用典:“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运用“题柱”典故。典出东汉田凤事。《后汉书》载,田凤任尚书郎时仪容出众,汉灵帝目送其背影,题殿柱赞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林逋以此勉励友人保持壮志,暗示其才华终将如田凤般得遇明主赏识。典故的运用既肯定友人才德,又以历史成功案例消解其落第的挫败感,传递对未来的期许。寓情于景:“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柳色”意象(危堤柳色休伤别)柳色常喻离别愁绪,但林逋反用其意,以“休伤别”劝友人勿因落第离京而伤感。堤柳经秋雨虽显黯淡(“秋雨暗”),但生命力未绝,暗喻友人当前困境终将渡过。
2. 分段赏析
首联“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拟飘蓬作旅人”,直接点明劝诫之意。诗人以“公荐失意”形象地描绘仕途挫折,再用“飘蓬”比喻漂泊无依的旅人,生动传达出人生无常的感慨。语言简洁有力,表达技巧上采用对比手法,劝诫不要因偶然失败而放弃希望,传递出积极的思想感情:鼓励振作,直面生活挑战。颔联“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承接上联的劝勉,突出志向的坚定。“志壮”和“题柱事”结合汉代典故(司马相如题柱明志),体现主人公宏伟抱负;反衬“病多争向倚门亲”,则形象地描绘了多病之躯的坚强,表现出对家人的依恋和孝心。表达技巧上运用对仗工整,艺术手法通过对比强化主题:纵然身体孱弱,志向与亲情不可动摇,传递出坚韧不拔、注重亲情的深切情感。颈联“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转向景物描写来抒情。“危堤柳色”暗示离别之景,“上苑杏花”象征春日常在的自然美景,两者形成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语言优美含蓄,表达技巧上以景物喻人生:劝人“休伤别”,莫因离别伤感;强调“长自春”,暗示四季轮回、生活永恒的希望。内容主题自然回归乐观,思想感情表现为慰藉与安抚,鼓励看淡世事变幻。尾联“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收束全诗,点明归宿。“西湖好山水”用具体景物形象描绘家乡美好,以“濯锦衣尘”比喻洗去尘埃、重归宁静。表达技巧上采用直抒胸臆和象征手法,语言亲切流畅,艺术手法质朴自然。内容主题升华到归隐安度晚年的境界,思想感情流露出豁达开朗:呼唤回归故里,安享生活,呼应全诗的劝慰主旨,表达了超脱尘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