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zhǐ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zhì
zhǐ
mén
lái
shēng
táng
lái
yǐn
zūn
xiū
biē
shí
qín
qiú
duō
qǐng
néng
wèi
zhǔ
rén
wéi
rán
qiú
zhī
duō
zhī
shēn
xián

译文

客人来到我家,我出门相迎。客人步入厅堂,与我共饮美酒。我准备的菜肴不够丰盛,客人责备我不够殷勤。客人要求太多,我无法推辞。客人对主人说,只有您能让我如此。对您寄予厚望,对您要求严格,是期望您成为贤德之人。

逐句剖析

"我客至止":客人来到我家,

"我逆于门":我出门相迎。

# 逆:康熙本作迎。

"来升我堂":客人步入厅堂,

"来饮我樽":与我共饮美酒。

# 樽:一作尊。

"羞鳖不时":我准备的菜肴不够丰盛,

"詈我不勤":客人责备我不够殷勤。

"求我何多":客人要求太多,

"请辞不能":我无法推辞。

"客谓主人":客人对主人说,

"唯子我然":只有您能让我如此。

"求子之多":对您寄予厚望,

"责子之深":对您要求严格,

"期子于贤":是期望您成为贤德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我客至止》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以主客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宋代文人交往的日常场景。前四句描写主人热情待客的场面,“我迎于门”“来饮我尊”等句简洁传神;中间四句通过“羞鳖不时”“詈我不勤”的对话,表现客人对主人招待的直率批评;最后六句升华主题,客人对主人提出更高期望,暗含对德行修养的重视。诗中借由主客之间的互动,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传统待客礼仪的庄重与温馨,更巧妙地暗含宾客对主人的深切期望与委婉规劝。整部作品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将人际交往间那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呈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然而具体的时间至今尚无确切的记录。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推断,苏洵创作了这首四言诗《我客至止》。这首诗的场景很可能与苏洵个人的社交经历密切相关,描绘了宾主相会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主客互动与规劝的四言诗,生动地描绘了主人迎接宾客的温馨场景。诗中通过主客之间的互动,不仅展现了传统待客礼仪的庄重与热情,还委婉地表达了宾客对主人的殷切期望与规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我迎于门”的礼节、“羞鳖不时”的直谏,以及“期子于贤”的期许,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却又不失深度的文人交往图景,展现了宋代文人交往的独特风貌。苏洵通过主客对话的形式,在描写待客之礼的同时,暗含对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3. 分段赏析

“我客至止,我迎于门。来升我堂,来饮我樽”描写主人待客的场景:“我客至止,我迎于门”以简洁的四字句展现主人热情相迎的姿态;“来升我堂,来饮我樽”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出宾主宴饮的日常画面。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羞鳖不时,詈我不勤。求我何多,请辞不能”转向主客对话:“羞鳖不时”用“鳖”代指菜肴,以具体事物反映招待不周;“詈我不勤”的“詈”字体现客人直言不讳的态度;“求我何多”与“请辞不能”形成矛盾,暗含主客间深厚的情谊。“客谓主人,唯子我然。求子之多,责子之深,期子于贤”升华主题:客人以“唯子我然”肯定主人的品格;“求子之多,责子之深”表面责备,实则表达深切期许;“期子于贤”点明主旨,将日常交往升华为对德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襄阳怀古》

下一篇:宋·苏洵《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