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居乎此也":人居住于此地,
"其必有乐乎此也":必是喜爱此地。
"居斯乐":居此而快乐,
"不乐不居也":不快乐则不居。
"居而不乐":居此却不快乐,
"不乐而不去":不快乐却不离开,
"为自欺且为欺天":是自欺且欺天。
"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君子耻于享俸禄却无功劳,
# 耻:以……为耻。
"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耻于穿官服却不司其职,
"故居而不乐":因此居此不乐,
"吾有吐食、":我唯弃俸禄、
# 食:指俸禄。
"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脱官服以避世人讥讽。
# 服:指官服。
"天之畀我以形":天赐我形体,
"而使我以心驭也":使我以心驾驭之。
"今日欲适秦":今日欲往秦地,
"明日欲适越":明日欲赴越地,
"天下谁我御":天下谁能驾驭我?
"故居而不乐":因此居此不乐,
"不乐而不去":不快乐却不离开,
"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其心不能驾驭己身,
# 驭:驾驭。
"而况能以驭他人":何况驾驭他人?
"自唐以来":自唐代始,
"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士大夫争相排斥佛老之学,
"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故佛道之徒欲结交士大夫者,
"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常背叛其师以求接纳。
"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士大夫亦礼遇之。
"灵师、":灵师、
"文畅之徒":文畅等僧,
"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饮酒食肉自绝于佛教。
"呜呼":呜呼感叹!
"归尔父子":回归你的父子伦常,
"复尔室家":恢复你的家庭生活,
"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而后我允你叛师。
"父子之不归":父子伦常未复,
"室家之不复":家庭生活未复,
"而师之叛":却背叛师门,
"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此不可立于世一日。
"《传》曰":《传》言:“
"人臣无外交":人臣不可私交诸侯。”
"故季布之忠于楚也":故季布忠于项羽,
# 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虽不如萧、":虽不及萧何、
"韩之先觉":韩信先降汉,
"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但较丁公之背叛更可贵。
"予在京师":我在京城时,
"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彭州僧保聪殷勤求见。
"及至蜀":待我至蜀地,
"闻其自京师归":闻其自京城归,
"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布衣素食为徒众表率,
"凡若干年":共历多年,
"而所居圆觉院大治":圆觉院被治理完善。
"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某日向我讲述其师平润事迹,
"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及寺院得名缘由,
"请予为记":请我作记。
"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我赞保聪未叛师以取悦我,
"故为之记曰":故为其作记云:
"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出众,
"因以名院":因而为寺院命名。
"院始弊不葺":寺院初破败未修,
# 葺:指修理房屋。
"润之来":平润来此,
"始得隙地以作堂宇":方得空地建殿堂。
"凡更二僧":共历二僧住持,
"而至于保聪":至保聪继任,
"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保聪合并邻寺僧屋终成规模。
"是为记":此乃我所记。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说理散文。以探讨人居住环境与内心喜好的关联为核心,深入阐释“心能驭形”的理念,同时记述僧人保聪整治寺院的事迹,借此批判士大夫群体对佛教存在的偏见,进而表达对忠诚自律品格、坚定信仰以及良好师徒关系的倡导与尊重。
2. 分段赏析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这一段从人们的居住选择说起,道理讲得直白又实在。作者认为人住一个地方,肯定是因为在这里能感受到快乐,要是住着不快乐还不离开,那就是既骗自己又骗上天。就像君子会为拿着俸禄却没功劳、穿着官服却不懂职责而羞耻一样,住着不快乐,还不如辞去职位、摆脱束缚,免得被天下人嘲笑。他还说上天给了人形体,就是要让内心来驾驭它,心里想去哪就能去哪,谁也拦不住。要是住得不痛快又不走,连自己的形体都管不住,更别说管别人了。这看似说居住,其实是在讲人得遵从内心,不能勉强自己,不然就是失职,也管不好事情。“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这一段说的是唐代以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士大夫们总爱排斥佛教和道教,那些想得到士大夫认可的僧人,常常背叛自己的师父和教义。像灵师、文畅这些人,喝酒吃肉,跟自己的宗教决裂,士大夫们还乐意接纳他们。作者对此很不认同,他觉得要是僧人连回归家庭、尽人伦本分都做不到,先背叛师父,根本没资格在世上立足。他引用“人臣无外交”的说法,又举了季布的例子,季布忠于楚国,虽然比不上萧何、韩信有先见之明,但比三心二意的丁公强多了,以此来说明忠诚多重要,背叛是万万不行的。“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这一段讲了作者和僧人保聪的交往。作者在京城时,保聪就很殷勤地想认识他。到了蜀地后,听说保聪从京城回去,一直穿粗布衣服、吃素食,给徒弟们做榜样,过了好些年,把圆觉禅院治理得很好。后来保聪给作者讲了先师平润的事,还有禅院名字的由来,请作者写篇记。作者很欣赏保聪没有为了讨好自己而背叛师父,所以答应写这篇记。这里通过保聪的做法,和上一段里那些背叛师父的僧人形成对比,让人觉得保聪确实值得称赞。“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最后这一段交代了圆觉禅院的来历。彭州龙兴寺的僧人平润讲解《圆觉经》很出色,所以用“圆觉”给禅院命名。一开始禅院破败得没人修,平润来了之后,找了块空地建起了堂屋。中间换了两位僧人,到了保聪这里,他又合并了邻近的一些僧屋,才建成了现在的禅院。这一段简单明了地讲清了禅院的发展过程,也让前面称赞保聪的话有了具体的依据,让整篇记文有始有终,很完整。
上一篇:宋·苏洵《游嘉州龙岩》
下一篇: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