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èr
shuō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lún
gài
zhěn
jiē
yǒu
zhí
chē
ér
shì
ruò
suǒ
wéi
zhě
suī
rán
shì
wèi
jiàn
wéi
wán
chē
shì
zhī
wài
shì
tiān
xià
zhī
chē
yóu
zhé
ér
yán
chē
zhī
gōng
zhě
zhé
yān
suī
rán
chē
ér
huàn
zhé
shì
zhé
zhě
shàn
chǔ
huò
zhī
jiān
zhé
zhī
miǎn

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车。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逐句剖析

"轮辐盖轸":车轮、车辐、车盖、车轸,

# 轸:车厢后部的横木。,盖:车盖,车顶上的帐篷。,辐:辐条,连接车轮和车毂的木条。,轮:车轮。

"皆有职乎车":在车上都各有职能,

# 职:专职、专用。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而唯独车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

# 为:用处。,轼: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上古的车厢里没有座位,人只能站立车上,为防跌倒,在车厢前部安有一根横木,这根横木就叫轼,也写作“式”。下文“轼乎”之“轼”,指其儿子苏轼。

"虽然":虽然这样,

# 虽然:即使这样。然,这样。

"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

# 去:除去。

"轼乎":轼啊,

"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

# 不外饰:不注意外在行为的掩饰,即不掩饰内心的情感和主张。,惧:担心。

"天下之车":天下的车。

"莫不由辙":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

#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即轨迹。下文“辙乎”之“辙”指其儿子苏辙。

"而言车之功者":而谈到车子的功劳,

"辙不与焉":辙从来不参与。

# 辙不与焉:车辙不在其中。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虽然":虽然这样,

"车仆马毙":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

# 毙:倒下。,仆:向前跌倒。

"而患亦不及辙":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

# 患:祸患。

"是辙者":这辙啊,

"善处乎祸福之间也":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

"辙乎":辙啊,

"吾知免矣":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 免:避免。苏辙个性较为平和淡泊,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福祸之外,所以给他取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名二子说》是宋代文学家苏洵撰写的一篇散文。该文通过分析苏轼与苏辙不同的性格特征,对其人生轨迹作出了精准的预示。文中既体现了苏洵对两个儿子性格特点的透彻认知,也流露出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隐忧。这篇作品篇幅虽短却意蕴深远,语言含蓄隽永,情感表达张弛有度,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这使他彻底丧失了对科举制度的信心,转而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次年(1047)返回家乡后,苏洵怀着深沉的期望和寄托,撰写了寓意深刻的《名二子说》。这一年,苏轼年仅十一岁,苏辙也只有八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名二子说》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训子文章。介绍了苏洵通过分析“轼”与“辙”两种车具的不同特性和作用,来比喻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性格特点,并借此表达对他们的期望与告诫。希望他们发挥才能又担心他们遭遇风险的复杂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言简意深,通过日常器物的比喻,生动传达了父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和深沉关爱,体现了宋代文人重视家教、讲究修身齐家的思想传统。

2. 分段赏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一句,以车的部件作比,指出轼看似无用实则重要,暗喻苏轼才华外露但需懂得内敛。“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一句,进一步强调轼虽不显眼却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说明苏轼的才华和个性有其独特价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一句,直接表达对苏轼性格的担忧,希望他能学会收敛锋芒,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一句,以辙虽不居功却处处发挥作用的特点,赞扬苏辙谦逊低调的处世智慧。“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一句,进一步说明辙能避祸的特性,暗喻苏辙处世稳健,能避开灾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这段文字以简洁有力的判断句式开篇,“是辙者”三字直指论述对象,语气肯定而凝重。“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作为核心论断,运用善处这一动词精准概括了辙者的特质。“辙乎,吾知免矣”一句,表达对苏辙的信心和欣慰,认为他能够明哲保身,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读此及《奸论》乃知老泉有大识见。

明钟伯敬《古文小品咀华》引语

# 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明杨慎《三苏文范》

# 只从“轼”“辙”二字发论,而长公、次公全身都现。宾主双彰,小品中绝唱也。两“虽然”字极转得好,便觉纸上无限曲折顿挫。

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

# 两片各四折,幅窄神遥。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过木枥观》

下一篇:宋·苏洵《游嘉州龙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