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chéng
shì
wé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xiāng
hǎo
xiāng
bǎi
nián
zhī
zhōng
dào
ér
xiān
jīng
shī
yuǎn
dāng
huán
jiē
zhī
céng
fǎn
huái
怀
yǒng
āi
fǎn
qiú
huí
rén
yǒu
yán
shēng
duǎn
cháng
gǒu
jiē
ěr
shuí
dāng
bēi
shēng
féng
bǎi
yāng
yǒu
liù
rén
jīn
shuí
zài
táng
wéi
shì
zhé
jǐn
cún
wáng
xiū
hǒu
guān
hūn
jiào
xué
wèn
wèi
wén
zhòu
shú
zhī
qín
xié
dōng
chū
mén
chí
chí
jīn
wǎng
jié
hòu
guī
èr
gào
shì
láo
jīn
nài
hòu
jiāng
huǐ
hán
zài
wài
jiàn
míng
shì
nán
gōng
wén
wěi
wěi
tàn
jīng
qún
gōng
èr
yuè
zhī
xīn
fēi
guān
shí
hǎo
yào
wén
chēng
jīn
西
guī
yǒu
jiè
kǒu
xiāng
qiān
shòu
寿
kǎo
guī
lái
kōng
táng
jiàn
rén
shāng
xīn
gǎn
yīn
qín
jiē
lǎo
hǎi
shēn
zhī
shì
nèi
shī
liáng
péng
zhōng
yǒu
guò
shuí
zhēn
shào
nián
yóu
dàng
xué
suī
yán
gěng
gěng
zhī
xīn
yōu
mǐn
gǎn
tàn
zhé
jié
zhì
jīn
zài
ān
zhèn
zhī
xiāng
míng
lóng
yáng
xiàn
zài
zhōu
běi
dōng
yǒu
pán
qiū
wéi
zhī
fén
záo
wéi
èr
shì
tóng
ròu
guī
hún
zhī
guī
jiù
gǎi
hún
wèi
mǐn
lái
guī

译文

唉!我与你相濡以沫,曾相约共度百年人生。却不知为何中途,你竟先我而去,弃我独行。我当初前往京城,本以为不久便会归来。叹息你的离去,竟如此仓促,连片刻的挽留都不曾有。你一去不返,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总以为你还会回到我身旁。人们常说,生死有命,寿数短长各有定数。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我唯独为你悲痛,感叹你一生遭遇百般灾殃。我们曾有六个子女,如今谁还在堂前承欢?只剩苏轼与苏辙,侥幸存活,未曾夭亡。你悉心哺育抚养他们,直至他们成年成家。教他们读书,唯恐他们庸碌无闻。日日夜夜辛劳不倦,谁能知道你付出的艰辛?当年你送我们父子东去赴京,出门时一步三迟。如今若求取功名不得,日后又有何颜面归乡?两个儿子曾对我说:母亲一生劳苦功高。如今若不抓紧努力,将来定会悔恨难当。我们在严寒酷暑中,奔波于崎岖的旅途之外。如今总算榜上有名,得以在南宫应试较量。文章辞采华美灿烂,文章辞采华美灿烂。两个儿子欣喜雀跃,我深知这正合你心中所想。你并非贪图官位显赫,只是期望家族以文名传扬。如今我西归故乡,也算有了些许慰藉的借口。故乡远在千里之外,本期待你能福寿绵长。可归来后面对空寂的厅堂,痛哭却再看不见你的身影。见到你生前的旧物倍感伤心,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叹我已垂垂老矣,四海漂泊,形单影只。自从你离去,我失去了人生的良朋知己。整日孤居家中,若有过失,又有谁来劝诫指正?往昔我年少轻狂,游荡嬉戏,不思进取,你虽未直言责备,却满心忧虑,郁郁不乐。我深知你的心意,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才有了今日的模样。唉!你如今已永远离去,再也无法回到我身旁!安镇乡中,有一处里名叫可龙的地方,隶属武阳县,位于州城的东北方向。那里有一座蜿蜒的山丘,便是你的坟茔所在。我已命人凿好两座墓室,期待死后能与你同穴共葬。骨肉终将归于尘土,而灵魂却无处不至、自由飘荡。我回到旧日的居所,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模样。倘若你的灵魂尚未泯灭,望你不久后能重返故乡。

逐句剖析

"呜呼":唉!

"与子相好":我与你相濡以沫,

"相期百年":曾相约共度百年人生。

"不知中道":却不知为何中途,

"弃我而先":你竟先我而去,弃我独行。

"我徂京师":我当初前往京城,

"不远当还":本以为不久便会归来。

"嗟子之去":叹息你的离去,

"曾不须臾":竟如此仓促,连片刻的挽留都不曾有。

"子去不返":你一去不返,

"我怀永哀":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

"反复求思":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

"意子复回":总以为你还会回到我身旁。

"人亦有言":人们常说,

"死生短长":生死有命,寿数短长各有定数。

"苟皆不欲":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

"尔避谁当":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

"我独悲子":我唯独为你悲痛,

"生逢百殃":感叹你一生遭遇百般灾殃。

"有子六人":我们曾有六个子女,

"今谁在堂":如今谁还在堂前承欢?

"唯轼与辙":只剩苏轼与苏辙,

"仅存不亡":侥幸存活,未曾夭亡。

"咻呴抚摩":你悉心哺育抚养他们,

"既冠既昏":直至他们成年成家。

"教以学问":教他们读书,

"畏其无闻":唯恐他们庸碌无闻。

"昼夜孜孜":日日夜夜辛劳不倦,

"孰知子勤":谁能知道你付出的艰辛?

"提携东去":当年你送我们父子东去赴京,

"出门迟迟":出门时一步三迟。

"今往不捷":如今若求取功名不得,

"后何以归":日后又有何颜面归乡?

"二子告我":两个儿子曾对我说:

"母氏劳苦":母亲一生劳苦功高。

"今不汲汲":如今若不抓紧努力,

"奈后将悔":将来定会悔恨难当。

"大寒酷热":我们在严寒酷暑中,

"崎岖在外":奔波于崎岖的旅途之外。

"亦既荐名":如今总算榜上有名,

"试于南宫":得以在南宫应试较量。

"文字炜炜":文章辞采华美灿烂,

"叹惊群公":文章辞采华美灿烂。

"二子喜跃":两个儿子欣喜雀跃,

"我知母心":我深知这正合你心中所想。

"非官实好":你并非贪图官位显赫,

"要以文称":只是期望家族以文名传扬。

"我今西归":如今我西归故乡,

"有以藉口":也算有了些许慰藉的借口。

"故乡千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

"期母寿考":本期待你能福寿绵长。

"归来空堂":可归来后面对空寂的厅堂,

"哭不见人":痛哭却再看不见你的身影。

"伤心故物":见到你生前的旧物倍感伤心,

"感涕殷勤":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嗟予老矣":叹我已垂垂老矣,

"四海一身":四海漂泊,形单影只。

"自子之逝":自从你离去,

"内失良朋":我失去了人生的良朋知己。

"孤居终日":整日孤居家中,

"有过谁箴":若有过失,又有谁来劝诫指正?

"昔予少年":往昔我年少轻狂,

"游荡不学":游荡嬉戏,不思进取,

"子虽不言":你虽未直言责备,

"耿耿不乐":却满心忧虑,郁郁不乐。

"我知子心":我深知你的心意,

"忧我泯没":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

"感叹折节":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

"以至今日":才有了今日的模样。

"呜呼死矣":唉!你如今已永远离去,

"不可再得":再也无法回到我身旁!

"安镇之乡":安镇乡中,

"里名可龙":有一处里名叫可龙的地方,

"隶武阳县":隶属武阳县,

"在州北东":位于州城的东北方向。

"有蟠其丘":那里有一座蜿蜒的山丘,

"惟子之坟":便是你的坟茔所在。

"凿为二室":我已命人凿好两座墓室,

"期与子同":期待死后能与你同穴共葬。

"骨肉归土":骨肉终将归于尘土,

"魂无不之":而灵魂却无处不至、自由飘荡。

"我归旧庐":我回到旧日的居所,

"无不改移":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模样。

"魂兮未泯":倘若你的灵魂尚未泯灭,

"不日来归":望你不久后能重返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祭亡妻程氏文》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为悼念亡妻程氏所作的一篇祭文,收录于《嘉祐集》。程氏身为眉山士族之女,与苏洵成婚之后,一直勤俭持家,抚育苏轼、苏辙等六个儿子,同时支持丈夫专心治学。​这篇祭文以追忆为线索,开篇便倾诉失去妻子的哀伤,回顾了程氏早年操持家中事务、勉励苏洵改变以往行径刻苦读书的往事。文中详细讲述了她教养苏轼兄弟成才的细节,像“教以学问,畏其无闻”这样的句子,便体现出程氏对子辈的严格教导。​文末以“凿为二室,期与子同”表达了夫妻合葬的愿望,字里行间夹杂着对暮年孤寂生活的叙述。全文多采用四言句式,偶尔穿插散句来抒发悲怆之情,通过家庭中的日常琐事传递出深厚情感,结构严谨且语言朴实。​司马光所撰写的程氏墓志铭中,也记载了她“孝恭勤俭”的品行,与这篇祭文相互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念亡妻的四言诗。诗中回忆了与亡妻程氏的过往,包括她对苏轼、苏辙二子的抚育教导,对自己早年游荡不学的忧虑与影响,以及如今归来不见妻子的悲痛等情景,体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无尽哀伤。

2. 分段赏析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以直白语言开篇,点明与程氏夫妻情深,曾许下白首之约,奠定全篇哀恸基调。“不知中道,弃我而先。”突显命运无常,程氏中年病逝的猝不及防,暗含对生死无常的无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陈述苏洵赴京赶考的经历,暗示程氏独守家中的孤寂,呼应后文对其辛劳的追忆。“嗟子之去,曾不须臾。”以时间短暂强化生死相隔的痛苦,凸显程氏离世对苏洵情感的毁灭性冲击。“子去不返,我怀永哀。”直抒胸臆,强调程氏的不可替代性,哀伤之情贯穿余生。“反复求思,意子复回。”通过心理描写展现苏洵对亡妻的执念,幻想其复生以缓解悲痛。“人亦有言,死生短长。”引用俗语深化生死主题,反问“尔避谁当”暗含对命运不公的质问。“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总括程氏一生坎坷,嫁入贫寒苏家却始终不离不弃,隐含愧疚。“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以子女存活数量对比,凸显程氏养育艰辛与命运残酷。“咻呴抚摩,既冠既昏。”具体描述程氏抚育子女的细节,“咻呴”二字生动刻画其慈母形象。“教以学问,畏其无闻。”呼应《宋史》记载,强调程氏教导苏轼兄弟学问品德,奠定其人格根基。“昼夜孜孜,孰知子勤?”双关手法既写程氏持家辛劳,亦暗指苏洵早年游荡时其默默隐忍。“提携东去,出门迟迟。”通过动作描写展现程氏送别苏洵时的牵挂,与后文“不日来归”形成生死对照。“今往不捷,后何以归?”预判科举失利后的困境,体现程氏生前对苏洵事业与归途的深切忧虑。“二子告我:母氏劳苦。”借子代言,侧面烘托程氏生前未获苏洵充分理解的委屈。“今不汲汲,奈后将悔。”以程氏临终叮嘱展现其深明大义,反衬苏洵中年后追悔的无力。“大寒酷热,崎岖在外。”凝练概括程氏持家治生的艰难,呼应其“不以贫贱为恨”的品格。“亦既荐名,试于南宫。”点明苏洵科举成功时程氏已逝的遗憾,强化“喜讯迟至”的悲剧性。“文字炜炜,叹惊群公。”通过他人评价侧面烘托程氏生前对苏洵文章的期待,与身后“空堂”形成反差。“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揭示程氏价值观,强调文章德行重于功名,体现其精神境界。“我今西归,有以藉口。”转折至归乡场景,以“藉口”暗指程氏离世使苏洵失去人生意义。“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乡期待与现实“空堂”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苍凉。“伤心故物,感涕殷勤。”通过睹物思人的细节,具象化思念之情的不可控。“嗟予老矣,四海一身。”以年龄与处境强化孤独感,呼应前文“内失良朋”的寂寥。“自子之逝,内失良朋。”直言程氏不仅是妻子更是知己,深化情感层次。“孤居终日,有过谁箴?”自省式表达凸显程氏生前规劝作用,死后无人指正的失落。“昔予少年,游荡不学。”追溯早年荒唐,对比程氏“耿耿不乐”的隐忍,强化愧疚。“子虽不言,耿耿不乐。”通过心理描写展现程氏对丈夫的深情,沉默中蕴含力量。“我知子心,忧我泯没。”点明程氏对苏洵的价值认同,超越世俗功利的理解。“感叹折节,以至今日。”总结苏洵因程氏之死改变人生轨迹,呼应其散文成就的潜在动因。“呜呼死矣,不可再得!”重复“呜呼”强化悲怆,以“不可再得”收束全篇哀思。“安镇之乡,里名可龙。”转入墓地实景描写,地理细节增强真实感。“有蟠其丘,惟子之坟。”“蟠”字刻画坟茔形态,暗含对程氏安息之地的珍视。“凿为二室,期与子同。”以合葬计划寄托生死相随之愿,呼应后文“魂兮未泯”的执念。“骨肉归土,魂无不之。”生死辩证思考,体现对生命终结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挣扎。“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通过家居变化强化物是人非感,与“魂兮未泯”形成时空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权书·强弱》

下一篇:宋·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