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唉!
"与子相好":我与你相濡以沫,
"相期百年":曾相约共度百年人生。
"不知中道":却不知为何中途,
"弃我而先":你竟先我而去,弃我独行。
"我徂京师":我当初前往京城,
"不远当还":本以为不久便会归来。
"嗟子之去":叹息你的离去,
"曾不须臾":竟如此仓促,连片刻的挽留都不曾有。
"子去不返":你一去不返,
"我怀永哀":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
"反复求思":我心中唯有永恒的哀伤,
"意子复回":总以为你还会回到我身旁。
"人亦有言":人们常说,
"死生短长":生死有命,寿数短长各有定数。
"苟皆不欲":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
"尔避谁当":但若世间人皆不愿面对死亡?
"我独悲子":我唯独为你悲痛,
"生逢百殃":感叹你一生遭遇百般灾殃。
"有子六人":我们曾有六个子女,
"今谁在堂":如今谁还在堂前承欢?
"唯轼与辙":只剩苏轼与苏辙,
"仅存不亡":侥幸存活,未曾夭亡。
"咻呴抚摩":你悉心哺育抚养他们,
"既冠既昏":直至他们成年成家。
"教以学问":教他们读书,
"畏其无闻":唯恐他们庸碌无闻。
"昼夜孜孜":日日夜夜辛劳不倦,
"孰知子勤":谁能知道你付出的艰辛?
"提携东去":当年你送我们父子东去赴京,
"出门迟迟":出门时一步三迟。
"今往不捷":如今若求取功名不得,
"后何以归":日后又有何颜面归乡?
"二子告我":两个儿子曾对我说:
"母氏劳苦":母亲一生劳苦功高。
"今不汲汲":如今若不抓紧努力,
"奈后将悔":将来定会悔恨难当。
"大寒酷热":我们在严寒酷暑中,
"崎岖在外":奔波于崎岖的旅途之外。
"亦既荐名":如今总算榜上有名,
"试于南宫":得以在南宫应试较量。
"文字炜炜":文章辞采华美灿烂,
"叹惊群公":文章辞采华美灿烂。
"二子喜跃":两个儿子欣喜雀跃,
"我知母心":我深知这正合你心中所想。
"非官实好":你并非贪图官位显赫,
"要以文称":只是期望家族以文名传扬。
"我今西归":如今我西归故乡,
"有以藉口":也算有了些许慰藉的借口。
"故乡千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
"期母寿考":本期待你能福寿绵长。
"归来空堂":可归来后面对空寂的厅堂,
"哭不见人":痛哭却再看不见你的身影。
"伤心故物":见到你生前的旧物倍感伤心,
"感涕殷勤":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嗟予老矣":叹我已垂垂老矣,
"四海一身":四海漂泊,形单影只。
"自子之逝":自从你离去,
"内失良朋":我失去了人生的良朋知己。
"孤居终日":整日孤居家中,
"有过谁箴":若有过失,又有谁来劝诫指正?
"昔予少年":往昔我年少轻狂,
"游荡不学":游荡嬉戏,不思进取,
"子虽不言":你虽未直言责备,
"耿耿不乐":却满心忧虑,郁郁不乐。
"我知子心":我深知你的心意,
"忧我泯没":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
"感叹折节":唯恐我庸庸碌碌,埋没于世,
"以至今日":才有了今日的模样。
"呜呼死矣":唉!你如今已永远离去,
"不可再得":再也无法回到我身旁!
"安镇之乡":安镇乡中,
"里名可龙":有一处里名叫可龙的地方,
"隶武阳县":隶属武阳县,
"在州北东":位于州城的东北方向。
"有蟠其丘":那里有一座蜿蜒的山丘,
"惟子之坟":便是你的坟茔所在。
"凿为二室":我已命人凿好两座墓室,
"期与子同":期待死后能与你同穴共葬。
"骨肉归土":骨肉终将归于尘土,
"魂无不之":而灵魂却无处不至、自由飘荡。
"我归旧庐":我回到旧日的居所,
"无不改移":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模样。
"魂兮未泯":倘若你的灵魂尚未泯灭,
"不日来归":望你不久后能重返故乡。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念亡妻的四言诗。诗中回忆了与亡妻程氏的过往,包括她对苏轼、苏辙二子的抚育教导,对自己早年游荡不学的忧虑与影响,以及如今归来不见妻子的悲痛等情景,体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无尽哀伤。
2. 分段赏析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以直白语言开篇,点明与程氏夫妻情深,曾许下白首之约,奠定全篇哀恸基调。“不知中道,弃我而先。”突显命运无常,程氏中年病逝的猝不及防,暗含对生死无常的无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陈述苏洵赴京赶考的经历,暗示程氏独守家中的孤寂,呼应后文对其辛劳的追忆。“嗟子之去,曾不须臾。”以时间短暂强化生死相隔的痛苦,凸显程氏离世对苏洵情感的毁灭性冲击。“子去不返,我怀永哀。”直抒胸臆,强调程氏的不可替代性,哀伤之情贯穿余生。“反复求思,意子复回。”通过心理描写展现苏洵对亡妻的执念,幻想其复生以缓解悲痛。“人亦有言,死生短长。”引用俗语深化生死主题,反问“尔避谁当”暗含对命运不公的质问。“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总括程氏一生坎坷,嫁入贫寒苏家却始终不离不弃,隐含愧疚。“有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以子女存活数量对比,凸显程氏养育艰辛与命运残酷。“咻呴抚摩,既冠既昏。”具体描述程氏抚育子女的细节,“咻呴”二字生动刻画其慈母形象。“教以学问,畏其无闻。”呼应《宋史》记载,强调程氏教导苏轼兄弟学问品德,奠定其人格根基。“昼夜孜孜,孰知子勤?”双关手法既写程氏持家辛劳,亦暗指苏洵早年游荡时其默默隐忍。“提携东去,出门迟迟。”通过动作描写展现程氏送别苏洵时的牵挂,与后文“不日来归”形成生死对照。“今往不捷,后何以归?”预判科举失利后的困境,体现程氏生前对苏洵事业与归途的深切忧虑。“二子告我:母氏劳苦。”借子代言,侧面烘托程氏生前未获苏洵充分理解的委屈。“今不汲汲,奈后将悔。”以程氏临终叮嘱展现其深明大义,反衬苏洵中年后追悔的无力。“大寒酷热,崎岖在外。”凝练概括程氏持家治生的艰难,呼应其“不以贫贱为恨”的品格。“亦既荐名,试于南宫。”点明苏洵科举成功时程氏已逝的遗憾,强化“喜讯迟至”的悲剧性。“文字炜炜,叹惊群公。”通过他人评价侧面烘托程氏生前对苏洵文章的期待,与身后“空堂”形成反差。“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揭示程氏价值观,强调文章德行重于功名,体现其精神境界。“我今西归,有以藉口。”转折至归乡场景,以“藉口”暗指程氏离世使苏洵失去人生意义。“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乡期待与现实“空堂”对比,凸显物是人非的苍凉。“伤心故物,感涕殷勤。”通过睹物思人的细节,具象化思念之情的不可控。“嗟予老矣,四海一身。”以年龄与处境强化孤独感,呼应前文“内失良朋”的寂寥。“自子之逝,内失良朋。”直言程氏不仅是妻子更是知己,深化情感层次。“孤居终日,有过谁箴?”自省式表达凸显程氏生前规劝作用,死后无人指正的失落。“昔予少年,游荡不学。”追溯早年荒唐,对比程氏“耿耿不乐”的隐忍,强化愧疚。“子虽不言,耿耿不乐。”通过心理描写展现程氏对丈夫的深情,沉默中蕴含力量。“我知子心,忧我泯没。”点明程氏对苏洵的价值认同,超越世俗功利的理解。“感叹折节,以至今日。”总结苏洵因程氏之死改变人生轨迹,呼应其散文成就的潜在动因。“呜呼死矣,不可再得!”重复“呜呼”强化悲怆,以“不可再得”收束全篇哀思。“安镇之乡,里名可龙。”转入墓地实景描写,地理细节增强真实感。“有蟠其丘,惟子之坟。”“蟠”字刻画坟茔形态,暗含对程氏安息之地的珍视。“凿为二室,期与子同。”以合葬计划寄托生死相随之愿,呼应后文“魂兮未泯”的执念。“骨肉归土,魂无不之。”生死辩证思考,体现对生命终结的理性认知与情感挣扎。“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通过家居变化强化物是人非感,与“魂兮未泯”形成时空张力。
上一篇:宋·苏洵《权书·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