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舟长堤下":将小舟暂时系在这长长的堤岸旁,
"日夕事南征":从早到晚,整天都在忙于南行。
# 征:远行。,日夕:日夜。
"往意纷何速":想要前行的念头如此纷乱急切,
# 往意:前行之意。
"空岩幽自明":那空寂的山岩幽深静谧,独自散发着清幽的光亮。
# 幽:深。,岩:一作“严”。
"使君怜远客":知州大人怜惜我们这些远方客人,
# 使君怜远客:此句谓嘉州知州盛宴款待三苏父子。使君:谓嘉州知州。汉代指刺史,汉以后作州郡长官之尊称。怜:爱、爱惜。远客:苏洵自谓。
"高会有余情":举行盛大的宴会为我们接风洗尘,情意浓浓。
# 余情:富有感情。,高会:盛会,指嘉州知州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
"酌酒何能饮":可我端起酒杯,又怎能痛快地饮下呢,
# 酌:斟酒;饮酒。
"去乡怀独惊":离开家乡,心中满是惊惶不安。
# 怀:心意,胸襟。,去:离开。
"山川随望阔":极目远望,山川显得无比开阔,
"气候带霜清":气候中带着霜的清冷。
"佳境日已去":故乡的山水已越来越远,
# 佳境:优美的境界。
"何时休远行":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远行。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通过描绘南行途中的山水风物与宴饮场景,深刻展现了北宋文人苏洵在仕途困顿中的复杂心境。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因为急着向南赶路,没能好好欣赏嘉州龙岩的风光。“系舟”说明是乘船去楚地(参考苏轼《南行前集叙》)。这里的“征”指远行,“南征”就是沿着岷江、长江往南走。“日夕事南征”说的是从早到晚都在为南行忙碌,“日夕”两个字已经带了点抱怨的情绪。“往意”是指要往前走的意思,后面加上“纷何速”,尤其是那个“纷”字,更突出了勉强南行的不痛快。“空岩”说的就是嘉州的龙岩。“幽自明”里的“自”字用得巧妙——龙岩虽然幽静明丽,被称为“小桃园”,可惜没人欣赏,只能自己“明”着。前三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用词都带着明显的情绪。中间四句写嘉州知州设盛宴招待他们父子,但诗人因为心情不好,没什么兴致。“使君”在汉代是刺史的称呼,后来用来尊称州郡长官,这里指嘉州知州,具体名字不清楚。“高会”就是盛大的宴会。“余情”是说人很有感情。前两句能看出,苏洵此时虽然还是平民,但社会地位已经明显不一样了。苏轼在《钟子翼哀辞》里提到,1047年(庆历七年)苏洵考制科没考上,去庐山等地游玩,“那时候他父亲不被世人了解,到处游历,住的地方常常被人争抢”。但这次南行是在1056年(嘉祐元年)他和儿子名声传到京城之后,情况大变,沿途都有地方官员、亲朋好友迎接。除了嘉州知州的“高会”,过泸州时有老友任遵圣等候,苏轼兄弟还写了《泊南井口期任遵圣》;经过渝州(现在的重庆)时,渝州知州张子立“到江边来见”(见苏洵《答张子立见寄》);到丰都(今属重庆)时,“知县李长官”来迎接(见苏洵《题仙都山麓并叙》);苏轼《入峡》诗里说“在荒州县野外过夜,地方长官像古代子男爵一样热情。下班后敲晚鼓,留客人吃霜打过的柑橘”。到了江陵,他们成了王荆州的座上客。所以“高会有余情”不只是嘉州的事,充分说明苏洵社会地位提高了。苏洵被雷简夫称为“王佐才”“帝王师”(见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自己也说“有志于当世”(苏洵《上富丞相书》),但他不满足于虚名。他对朝廷不破格重用自己很失望,1057年(嘉祐二年)回四川后,已经决定不再进京:“从四川到陕西要走一个月山路,从陕西到京城又要走几千里沙路。不是为了名利或不得已的事,谁愿意来呢?我都老了,怕是再也回不去了!”(《上欧阳内翰第三书》)朝廷召他去舍人院考策论,他更觉得不被信任:“上次被州郡派人送来,反而更不开心。”(《答雷简夫书》)这就是“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整个南行途中情绪低落的原因。最后四句是进一步说明前面的意思。“山川随望阔”符合当地地形——嘉州是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交汇的地方,冲积成广阔平原,苏轼《初发嘉州》里也有“旷荡造平川”的句子,所以这个“阔”字很贴切。“气候带霜清”说的是时间——苏洵父子1059年(嘉祐四年)十月初出发,正是深秋初冬,“霜清”准确点明了季节。“佳境”指故乡的山水,苏轼《初发嘉州》里“故乡已经离得远了,往前走的念头没尽头。锦江的水细得快看不见了,青衣江的水清得让人心疼”,正好能解释这句。最后一句“何时休远行”,更直接表达了勉强赴京的抑郁。苏洵在《游凌云寺》里写了凌云大佛的壮观,赞美夏禹、李冰治水的功劳,也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我现在一个人忙忙碌碌要往哪去?只能愧对前人自己嘲笑自己。”他在《和杨节推见赠》里也说:“我本来懒得出门,都是被世事逼着走。一起冒着寒冷出发,马鬃上都落满了雪。”南行时的这些诗,都能和“何时休远行”互相印证。
3. 作品点评
此诗虽以《游嘉州龙岩》为题,但艺术重心并非描摹山水形胜,而在于深沉情感的倾吐。诗人对龙岩景致的刻画仅寥寥数笔,意象经营亦显抽象凝练。全篇贯穿着苍茫沉郁的情思,呈现出苍凉遒劲的格调,集中展现了这位历尽沧桑、名重诗坛却壮志难酬的暮年诗人内心深处的郁结悲慨。
上一篇:宋·苏洵《名二子说》
下一篇:宋·苏洵《彭州圆觉禅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