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所甚爱":知道有些东西是应当十分爱惜的,
"知有所不足爱":有些东西是不值得爱惜的,
"可以用兵矣":这样的人就可以带兵打仗了。
"故夫善将者":因此,善于统兵的将领,
"以其所不足爱者":会牺牲那些不值得爱惜的部分,
"养其所甚爱者":来保全和培养最值得珍视的部分。
"士之不能皆锐":士兵不可能全是精锐,
"马之不能皆良":马匹不可能全是良驹,
"器械之不能皆利":兵器不可能全都锋利,
"固也":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
"处之而已矣":关键在于如何处置。
"兵之有上、":军队有上、
"中、":中、
"下也":下三等之分,
"是兵之有三权也":就是用兵的三种权变策略。
"孙膑有言曰":孙膑曾说:“
"以君下驷与彼上驷":用你的下等马对阵对方的上等马,
"取君上驷与彼中驷":用你的上等马对阵对方的中等马,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用你的中等马对阵对方的下等马。”
"此兵说也":这是用兵之道,
"非马说也":而非赛马之术。
"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下等马无法对抗上等马,
"吾既知之矣":我们早已明白,
"吾既弃之矣":因此主动放弃这一局。
"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但若用中等马对抗对方的上等马,
"下之不足以与吾中":下等马对抗对方的中等马,
"吾既不能再胜矣乎":我难道就不能再取得胜利了吗?
"得之多于弃也":总体胜利次数多于失败次数,
"吾斯从之矣":便应采纳此策。
"彼其上之不得其中、":对方的上等马若得不到中、
"下之援也":下等的支援,
"乃能独完耶":岂能独自保全?
"故曰":所以说:“
"兵之有上、":军队分上、
"中、":中、
"下也":下三等,
"是兵之有三权也":就是用兵的三种权变。”
"三权也者":三权之妙,
"以一致三者也":在于以一次放弃换取三次胜利。
"管仲曰":管仲说:“
"攻坚则瑕者坚":攻打对方的坚固之处,那么对方薄弱的地方也会变得坚固,
"攻瑕则坚者瑕":攻打对方的薄弱之处,那么对方坚固的地方也会变得薄弱。”
"呜呼":哎呀!
"不从其瑕而攻之":若不攻击敌方薄弱环节,
"天下皆强敌也":天下皆成强敌。
"汉高帝之忧项籍耳":汉高祖刘邦所忧虑的只是项羽罢了,
"虽然":虽然如此,
"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但亲自与项羽交战,
"盖无几也":次数极少。
"随何取九江":他先派随何取九江,
"韩信取魏、":韩信攻魏、
"取代、":代国、
"取赵、":赵国、
"取齐":齐国、
"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然后汉高祖才起兵攻打项羽。
"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正因他不急于直面忧患,
"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而在项羽忽视之地周旋,
"彼盖所以孤项氏也":才孤立了项氏。
"秦之忧在六国":秦国心腹大患是六国,
"蜀最僻、":最偏僻的蜀国,
"最小":最小,
"最先取":最先攻;
"楚最强":最强的楚国,
"最后取":最后攻,
"非其忧在蜀也":并非蜀国威胁最大。
"诸葛孔明一出其兵":诸葛亮一出兵,
"乃与魏氏角":与强魏硬拼,
"其亡宜也":败亡是必然的。
"取天下":取天下,
"取一国":夺一国,
"取一阵":夺取一场战役的胜利,
"皆如是也":道理皆同。
"范蠡曰":范蠡说:“
"凡阵之道":布阵之法,
"设右以为牝":设右翼为虚(牝),
"益左以为牡":左翼为实(牡)。”
"春秋时":春秋时,
"楚伐随":楚伐随国,
"季梁曰":随臣季梁建议:“
"楚人上左":楚军重左翼,
"君必左":楚君必在左翼,
"无与王遇":避开楚王,
"且攻其右":专攻其右翼,
"右无良焉":右翼无精兵,
"必败":必败。
"偏败":偏师一败,
"众乃携":全军即溃。”
"盖一阵之间":可见军阵,
"必有牝牡左右":必有虚实强弱之分,
"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关键在于以我之强攻敌之弱。
"唐太宗曰":唐太宗总结:“
"吾自兴兵":我亲自振兴士兵,
"习观行阵形势":习惯观察行军阵型的形势,
"每战视敌强其左":我每战观察敌阵:若敌强左翼,
"吾亦强吾左":我也强化左翼;
"弱其右":敌弱右翼,
"吾亦弱吾右":我也弱化右翼。
"使弱常遇强":使我的弱旅常遇敌强军,
"强常遇弱":我的强军常击敌弱旅。
"敌犯吾弱":敌攻我弱处,
"追奔不过数十百步":追击不过百步。
"吾击敌弱":我攻敌弱处,
"常突出自背反攻之":则直插其背反攻,
"以是必胜":因此必胜。”
"后之庸将":后世庸将,
"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既不能妥善运用强弱之势而遭致失败。
"而又曰":却辩称:“
"吾兵有老弱杂其间":我军混杂老弱,
"非举军精锐":非全精锐,
"以故不能胜":故不能胜。”
"不知老弱之兵":殊不知老弱之兵不可或缺,
"兵家固亦不可无":军事家确实也不能缺少(老弱士兵)。
"无之":没有什么,
"是无以耗敌之强兵":无他们消耗敌精锐,
"而全吾之锐锋":便无法保全我主力锋芒,
"败可俟矣":败局必然。
"故智者轻弃吾弱":因此,明智的统帅会主动舍弃弱旅,
"而使敌轻用其强":诱使敌人浪费其强兵,
"忘其小丧":不计较小损失,
"而志于大得":而志在全局大胜,
"夫固要其终而已矣":一切只为最终的胜利。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开篇点明将领的核心能力在于资源分配智慧。苏洵提出“不足爱者”(次要资源)应服务于“甚爱者”(核心精锐),这一思想源于田忌赛马的博弈策略。士兵、马匹、器械本有优劣之分,善用者需承认差异并主动取舍——以弱势单位牵制敌方主力,保全精锐以实现全局胜利。此段奠定了全文“牺牲局部换整体”的哲学基调。第二段:“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以孙膑“驷马策略”为喻,阐释军事中的层级对抗逻辑。苏洵强调:主动弃子:明知下驷必败,却以之消耗敌方上驷,此为战略放弃;层级压制:以己方上驷攻敌中驷、中驷攻敌下驷,形成双重优势;全局统筹:表面一败换两胜,实则切断敌方各层级支援,瓦解其体系。此段揭示“权变”本质:通过精准计算局部得失,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第三段:“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借管仲之言提出“避实击虚”的普适性原则,并以史实证之。刘邦灭项羽:不直攻项羽主力,先取九江、魏赵等地,孤立项氏后决战;秦灭六国:先取弱蜀而非强楚,积累势能再图强敌;诸葛亮之失:忽视“攻瑕”,直接与强魏对抗导致失败。苏洵指出:真正的“忧患”(主要矛盾)需通过削弱其支撑体系解决,而非硬撼核心。第四段:“范蠡曰:‘凡阵之道……’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以是必胜。’”通过阵型案例说明强弱调配的战场实践:范蠡“牝牡阵”:右军为虚(牝),左军为实(牡),诱敌攻虚;季梁破楚:攻楚军弱势右翼,瓦解其“上左”主力体系;李世民战术:动态匹配敌阵强弱,使己方强翼始终击敌弱翼,形成局部碾压。此段强调战场指挥需灵活制造“以强击弱”的局部条件,而非静态布阵。第五段:“后之庸将……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批判庸将误解“老弱无用论”,点明其战略功能:消耗敌人:老弱兵力诱敌精锐出击,耗其锐气;保全主力:为精锐创造突击时机;诈敌手段:示弱使敌轻进,落入陷阱。苏洵总结智者“忘小丧,志大得”的终局思维——以弱兵为饵,换取敌强兵的错误投入,最终导向全局胜利。
上一篇:宋·苏洵《自尤》
下一篇:宋·苏洵《祭亡妻程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