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北方来":有人从北方而来,
"手出《邠州碑》":手中拿出《邠州碑》墨迹。
"为是鲁公写":得知这是鲁公颜真卿所书,
"遗我我不辞":赠予我时我欣然接受。
"鲁公实豪杰":鲁公实在是豪杰之士,
"慷慨忠义姿":一身慷慨忠义的气概。
"忆在天宝末":回忆起天宝末年,
"变起渔阳师":渔阳叛兵起事的那场变乱。
"猛士不敢当":勇猛的将士都不敢抵挡叛军锋芒,
"儒生横义旗":一介儒生却高举起正义之旗。
"感激数十郡":他的义举感动数十郡响应,
"连衡斗羌夷":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胡夷叛军。
"新造势尚弱":新兴的抗敌势力尚且薄弱,
"胡为力未衰":胡人的力量还未衰减。
"用兵竟不胜":最终用兵未能取胜,
"叹息真数奇":叹息这真是命运多舛。
"杲兄死常山":杲兄在常山壮烈牺牲,
"烈士泪满颐":让英雄志士泪水满腮。
"鲁公不死敌":鲁公能在平叛中幸存,
"天下皆熙熙":天下本该和平安宁。
"奈何不爱死":为何他不惜以死明志,
"再使踏鲸鳍":竟再次踏入如鲸鳍般的险途。
"公固不畏死":鲁公本就不畏惧死亡,
"吾实悲当时":我实在为那个时代感到悲叹。
"缅邈念高谊":遥远地追念他的崇高道义,
"惜哉我生迟":可惜我生得太晚未能亲见。
# 我生:康熙本作生我。
"近日见异说":近日听闻一种奇异的说法,
"不知作者谁":不知是谁人所创。
"云公本不死":称鲁公其实并未死去,
"此事亦已奇":这事实在令人称奇。
# 此事亦已奇:自注:或云公尸解,虽见杀而实不死。
"大抵天下心":大概天下人的心,
"人人属公思":都在思念着鲁公。
"加以不死状":加上这“未死”的传说,
"慰此苦叹悲":慰藉了人们心中的苦痛悲叹。
"我欲哭公墓":我想前往他的墓前痛哭,
"莽莽不可知":却茫茫然不知墓地所在。
"爱其平生迹":爱慕他生平的遗迹,
"往往或孑遗":幸而还能见到一些残留。
"此字出公手":这幅字迹出自鲁公之手,
"一见减叹咨":一见之下便减少了叹息。
"使公不善书":假使鲁公不擅长书法,
"笔墨纷讹痴":笔墨或许会显得繁杂拙劣。
"思其平生事":但想到他平生的忠义事迹,
"岂忍弃路岐":怎能忍心将其字迹弃置一旁。
"况此字颇怪":何况这字迹颇为独特,
"堂堂伟形仪":堂堂正正如同伟岸的仪表。
"骏极有深稳":笔力刚健中蕴含沉稳,
"骨老成支离":苍劲古朴里透着错落有致。
"点画乃应和":点画之间相互呼应和谐,
"关连不相违":关联贯通而不违背章法。
"有如一人身":就像一个人的身体,
"鼻口耳目眉":鼻口耳目眉各有形态。
"彼此异状貌":彼此形状不同,
"各自相结维":却各自联结成一个整体。
"离离天上星":又像天上闪烁的繁星,
"分如不相持":分散开来好似互不关联。
"左右自缀会":但左右自然联结聚合,
"或作斗与箕":或组成斗星或组成箕星。
"骨严体端重":字体骨力严整、体势庄重,
"安置无攲危":布局平稳而无倾侧危险。
# 攲:一作欹。
"篆鼎兀大腹":如同篆书鼎器般腹部宽大稳重,
"高屋无弱楣":又如高屋般楣梁坚固。
"古器合尺度":恰似古器合乎尺度,
"法相应矩规":笔法规矩与之相应。
# 相:康熙本、四部丛刊本作物。
"想其始下笔":想象他当初下笔时,
"庄重不自卑":态度庄重而不自我轻慢。
"虞柳岂不好":虞世南、柳公权的书法难道不好,
"结束烦馽羁":只是太过拘于法度如受束缚。
"笔法未离俗":若笔法未能脱离流俗,
"庸手尚敢窥":平庸的书手尚可窥其门径。
"自我见此字":自从我见到鲁公的字迹,
"得纸无所施":觉得手中纸张再难施展笔墨。
"一车会百木":就像一辆车由百木合成,
"后斤斧易为":工匠需因材施技方能成就。
# 后斤斧:康熙本作斤斧所。
"团团彼明月":那圆圆的明月,
"欲画形终非":想要画出它的形状终究难以企及。
"谁知忠义心":谁能想到他的忠义之心,
"余力尚及斯":余力竟能延伸到书法之中。
"因此数幅纸":因为这几张纸的墨迹,
"使我重叹嘻":让我再次感慨万千。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开篇四句如白话叙事,简洁交代石碑来历——友人从北方携来颜真卿手书碑刻相赠,“遗我我不辞”以质朴语气显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自然引出对鲁公的敬意。“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此句陡然扬起,以“豪杰”“慷慨忠义”定下对颜真卿的整体评价,成为全诗情感基调。接着诗人回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用“猛士不敢当”反衬“儒生横义旗”的惊人之举,凸显颜真卿作为文臣却勇举义旗的非凡胆识。“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写他凭忠义感召诸多郡邑联合抗敌,展现其强大的号召力与抗敌决心。“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笔锋一转,叹其抗敌形势艰难,新聚义师力量薄弱,敌军势力未衰,最终用兵不胜,“叹息真数奇”饱含对其遭遇的痛惜。“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借颜杲卿常山就义之事,渲染悲壮氛围,“烈士泪满颐”既写当时志士之悲,亦含诗人今时之叹。“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以假设与反问,悲叹鲁公虽未死于敌寇,却后来身陷险境,“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直言鲁公本不惧死,只是为当时局势而悲,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慨交融。“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直抒胸臆,因生不逢时而惋惜,只能遥念其高义。“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写近来听闻“公本不死”的异说,虽知奇异,却理解为“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道出天下人对鲁公的思念之深,这般传说不过是人们慰藉悲叹的心愿寄托。“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因不知鲁公墓何在而欲哭无门,只能珍爱其遗留的生平痕迹,自然过渡到对《邠州碑》书法的赏析。“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见其手迹,顿减悲叹,引出对书法的赞叹。“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歧。”先退一步,说即便鲁公不善书法,因其平生忠义之事,人们也不忍舍弃其笔墨,何况其书法本身极具魅力。“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以“怪”总领,赞其书法形态堂堂,有骏马般的俊逸又不失深沉稳重,看似老迈支离却内含骨力。“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以人体五官为喻,说其点画相互应和关联,如同五官虽形状各异却构成和谐整体。“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又以星辰为比,言点画看似分散,却自能相互联结,如星斗排列有序。“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攲危。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赞其字体骨力严整、体势端重,如篆鼎般稳重、高屋般坚实。“古器合尺度,法相应矩规。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以古器、法相为喻,见其笔法合于规矩,想见其下笔时庄重自信的神态。“虞柳岂不好,结束烦絷羁。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以虞世南、柳公权书法作比,说他们的字虽好却过于束缚,而颜体笔法脱俗,非庸手能及。“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一车会百木,后斤斧易为。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写自己见此书法后,觉得再难在纸上施展笔墨,因其浑然天成,如同百木成车无需多砍削,又如明月难以描画其形。“谁知忠义心,余力尚及斯。”卒章显志,点明正是颜公忠义之心,使其在书法中亦余力学文,成就此等艺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以“叹嘻”收束,包含对鲁公忠义与书法的双重赞叹,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苏洵《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下一篇:宋·苏洵《有触者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