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yáng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xíng
xiāng
yáng
shān
xiàng
rén
míng
huái
怀
bào
yōu
zāi
hàn
shuǐ
qīng
liáo
liáo
xiàn
shān
dào
qiān
zǎi
rén
xíng
jìn
shān
shàng
shān
yāo
wèi
zhī
píng
dào
féng
duò
lèi
jié
jué
líng
jiè
wèn
yáng
shū
kǒng
míng
jīn
rén
yuǎn
shuí
shí
qián
bèi
qíng
jiē
lái
wàn
shān
xià
tán
shuǐ
zhuǎn
xiāng
yíng
shuǐ
shēn
jiàn
zhōng
yǒu
míng
tán
shuǐ
jìng
wèi
hòu
shì
zhī
míng
chéng
gōng
běn
hǎo
zhēn
shēng
cóng
sān
wáng
cǎo
zhōng
háo
yīng
liáo
dēng
xiàn
shān
shǒu
lèi
hàn
liú
qīng

译文

我在襄阳之野行走,只见岘山的秀丽风光处处都呈现在人们眼前。拿什么来洗去我胸中郁积的烦恼愁绪呢,只见那滔滔的汉水清澈见底,不停地奔走。岘山上那长长的山间道路,千载以来有几个人行走过呢。踏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山腰也为之变得平坦起来。在上山的道上看到了那块著名的堕泪碑,我感慨左丛生,不觉间涕泪齐下。我想问问羊祜,他和诸葛亮有什么不同呢。如今那些前人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还有谁能理解他们的情感呢。来到万山之下,潭水曲折环绕。潭水很深,看不到底,水中刻有杜预的铭文。潭水竟然没有干涸,后世之人自然会知晓它的名声。成功本来就无需凭借外在的力量,喜好名誉的人真像是儒生。自从这三位贤人去世后,世间就再也没有英雄豪杰了。姑且登上岘山山顶,泪水随着汉水一同倾泻。

逐句剖析

"我行襄阳野":我在襄阳之野行走,

"山色向人明":只见岘山的秀丽风光处处都呈现在人们眼前。

"何以洗怀抱":拿什么来洗去我胸中郁积的烦恼愁绪呢,

"悠哉汉水清":只见那滔滔的汉水清澈见底,不停地奔走。

"辽辽岘山道":岘山上那长长的山间道路,

# 岘山:也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东临汉水,是襄阳的要塞。,辽辽:远貌。

"千载几人行":千载以来有几个人行走过呢。

"踏尽山上土":踏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

"山腰为之平":山腰也为之变得平坦起来。

"道逢堕泪碣":在上山的道上看到了那块著名的堕泪碑,

# 堕泪碣:即堕泪碑,西晋时羊祜镇守襄阳,功绩卓越,并且对待百姓恩惠有加,他死了以后当地的百姓十分伤心,在岘山上建立碑庙,以纪念他,后来的人看到此碑,无不流泪叹息。杜预因此称此碑为堕泪碑。

"不觉涕亦零":我感慨左丛生,不觉间涕泪齐下。

"借问羊叔子":我想问问羊祜,

# 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

"何异葛孔明":他和诸葛亮有什么不同呢。

# 葛孔明:即诸葛孔明,也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一度居住在南阳的邓县(今邓州市)隆中,距离襄阳城西仅仅二十里。

"今人固已远":如今那些前人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

"谁识前辈情":还有谁能理解他们的情感呢。

"朅来万山下":来到万山之下,

# 万山:即汉皋山,在襄阳城西十一里。,朅:离去,去。

"潭水转相萦":潭水曲折环绕。

"水深不见底":潭水很深,看不到底,

"中有杜预铭":水中刻有杜预的铭文。

"潭水竟未涸":潭水竟然没有干涸,

# 竟:到底,终于。一作“竞”。

"后世自知名":后世之人自然会知晓它的名声。

"成功本无敌":成功本来就无需凭借外在的力量,

# 成功:指杜预建功之事,杜预以一介儒生,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并且立碑记载,这是所有儒生的人生理想,当然也是有才能、有抱负的苏洵的理想。

"好誉真儒生":喜好名誉的人真像是儒生。

"自从三子亡":自从这三位贤人去世后,

# 三子:指诸葛亮、羊祜、杜预三人。

"草中无豪英":世间就再也没有英雄豪杰了。

"聊登岘山首":姑且登上岘山山顶,

"泪与汉流倾":泪水随着汉水一同倾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襄阳怀古》为北宋文学家苏洵所写的五言古诗,是一首饱含吊古伤今之情的作品。诗人探幽揽胜,寻访襄阳的名胜古迹,先后凭吊了羊祜、诸葛亮和杜预这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在诗中,着意刻画了襄阳太守杜预沉碑的事迹。苏洵追思先贤,感慨今昔,情难自抑,潸然泪落,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三位贤才的由衷敬仰。整首诗语言流转自然,情感哀伤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祐元年(1056),苏洵因文章卓异得到欧阳修的称许与举荐,顷刻声名远播京城。然而此后科举入仕却始终未果,他深感仕途维艰。次年(1057),其妻溘然长逝,他便携苏轼、苏辙二子回蜀地治丧。嘉祐三年(1058),朝廷诏令苏洵应试,他却托言体弱多病婉拒;到嘉祐四年(1059),圣命复下且友朋力劝,苏洵方携二子再度进京。舟行三峡途中,山水清幽令人心旷神怡,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留下诸多诗篇。直至嘉祐五年(1060),他们途经襄阳时有感而发。父子登上山势巍峨的岘山,面对浩荡东去的汉江,眼前古迹勾起无限遐思,苏洵触景生情,想起年岁渐长而功业未成,感慨系之,遂挥毫作此诗以寄幽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诗。描绘了襄阳的自然景色,如山色、汉水等,同时着重提及了与襄阳相关的三位历史人物——羊祜、诸葛亮和杜预。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追思,诗人感慨时光流逝,英雄不再,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也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开篇描绘了诗人在襄阳郊野行走,看到山色明亮的景象。“何以洗怀抱”直接抒发内心的困惑和苦闷,“悠哉汉水清”以景衬情,借汉水的清澈表达自己渴望用它来洗涤内心抱负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描写岘山道路的漫长和历史的沧桑。“千载几人行”强调时间的漫长和人事的变迁,“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对岘山的影响,暗示着英雄人物的伟大和历史的厚重。“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道逢堕泪碣”引出羊祜的典故,诗人看到堕泪碑不禁落泪,表达对羊祜的敬仰和对其功绩的感慨。“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将羊祜与诸葛亮作比较,进一步强调他们的相似之处,都是历史上杰出的贤才,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高度赞扬。“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感慨时光流逝,后人难以理解前人的情感和抱负。“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描绘了万山之下潭水的景象,以景衬情,暗示历史的长河曲折蜿蜒,英雄的事迹也在岁月中流转。“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提到杜预的铭文,暗示英雄的事迹会被铭记。“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进一步强调英雄的事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他们会在后世留下名声。“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表达对成功和名誉的看法,认为成功无需凭借外在的赞誉。“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感慨三位贤人去世后,世间再无英雄豪杰,流露出诗人对当今社会的失望和对英雄不再的悲哀。“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结尾诗人登上岘山山顶,“泪与汉流倾”将内心的悲愤和泪水与汉水一同倾泻,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下一篇:宋·苏洵《我客至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