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óu
dòng
shí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dòng
mén
cāng
shí
liú
chéng
shān
xià
cháng
lěng
bīng
tiān
hán
èr
qiú
zhī
ěr
néng

译文

洞门的苍石流淌形成石乳,山下长长的溪流寒冷得快要结冰。天气寒冷,两个儿子苦苦请求离开,我想要居住在这里,你们却不答应。

逐句剖析

"洞门苍石流成乳":洞门的苍石流淌形成石乳,

# 乳:石钟乳。

"山下长溪冷欲冰":山下长长的溪流寒冷得快要结冰。

# 长溪:一作寒溪,即下牢溪。诗人游此时正值隆冬,溪水刺骨。

"天寒二子苦求去":天气寒冷,两个儿子苦苦请求离开,

# 二子:指他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

"我欲居之尔不能":我想要居住在这里,你们却不答应。

# 尔:代词,他们。此指苏轼和苏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三游洞石壁》是北宋苏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苏洵游览三游洞后所作,描绘了三游洞的清幽景色。首句生动地描绘出洞口苍色石头仿佛流淌着石钟乳般的奇特景象,给人以新奇、神秘之感。次句则通过描写山下长溪寒冷得快要结冰的状态,进一步烘托出三游洞周围环境的清幽与寒冷。后两句写天气寒冷,两个儿子苦苦请求离开,而自己却想长久居住在此,体现出诗人对三游洞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淡泊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带领苏轼、苏辙从眉山出发,顺着岷江、长江的水路前往京城。在途中,父子三人经过三游洞时,一同创作了同题诗作。在这次行程里,他们总共创作了一百多篇诗文,后来这些作品被编成了《南行集》。三游洞因为唐代白居易兄弟和元稹一同游览,故而得名“前三游”,而苏氏父子的到来,又让它有了“后三游”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洞门苍石流成乳”:“洞门”点明了地点,“苍石”描绘了石头的颜色,“流成乳”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苍色石头比作流淌的石钟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洞口石头的奇特形态,给人以新奇、神秘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神秘的基调。“山下长溪冷欲冰”:“山下”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三游洞周围的环境,“长溪”点明了溪水的特征,“冷欲冰”则强调了溪水的寒冷程度,通过描写山下长溪寒冷得快要结冰的状态,进一步烘托出三游洞周围环境的清幽与寒冷,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寂静与冷峻。“天寒二子苦求去”:“天寒”承接上文的寒冷环境,“二子”指诗人的两个儿子,“苦求去”则生动地描绘出儿子们在寒冷天气下苦苦请求离开的情景,与诗人对三游洞环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诗人情感的表达做铺垫。“我欲居之尔不能”:“我欲”表明诗人的想法,“居之”表示长久居住在此,“尔不能”则强调儿子们无法理解诗人的想法。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三游洞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淡泊之情。全诗通过对三游洞景色的描写和自身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淡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下一篇:宋·苏洵《过木枥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