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
shān
jì‌‌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zhī
shēng
huò
niè
ér
shāng
huò
gǒng
ér
yāo
xìng
ér
zhì
rèn
wéi
dòng
liáng
xìng
ér
wéi
fēng
zhī
suǒ
shuǐ
zhī
suǒ
piāo
huò
zhé
huò
xìng
ér
zhé
wéi
rén
zhī
suǒ
cái
ér
yǒu
jīn
zhī
huàn
zuì
xìng
zhě
piāo
chén
tuān
shā
zhī
jiān
zhī
bǎi
nián
ér
shè
niè
shí
zhī
huò
fǎng
仿
shān
zhě
wéi
hào
shì
zhě
qiáng
zhī
wéi
shān
rán
hòu
tuō
shā
ér
yuǎn
jīn
ér
huāng
jiāng
zhī
fén
zhě
wéi
hào
shì
zhě
suǒ
jiàn
ér
wèi
qiáo
rén
suǒ
xīn
zhě
shèng
shǔ
zuì
xìng
zhě
zhī
zhōng
yòu
yǒu
xìng
zhě
yān
jiā
yǒu
sān
fēng
měi
zhī
yǒu
shù
cún
jiān
qiě
niè
ér
shāng
gǒng
ér
yāo
rèn
wéi
dòng
liáng
ér
fēng
shuǐ
piāo
ér
zhé
zhé
ér
wéi
rén
zhī
suǒ
cái
jīn
zhī
chū
tuān
shā
zhī
jiān
ér
wéi
qiáo
rén
zhī
suǒ
xīn
ér
hòu
zhì
ǒu
rán
rán
zhī
ài
zhī
fēi
ài
shān
ér
yòu
yǒu
suǒ
gǎn
yān
fēi
ài
zhī
ér
yòu
yǒu
suǒ
jìng
yān
jiàn
zhōng
fēng
kuí
àn
duān
zhòng
ruò
yǒu
páng
zhī
èr
fēng
èr
fēng
zhě
zhuāng
xuē
lǐn
fàn
suī
shì
zhōng
fēng
ér
rán
jué
ē
jìng
yǒu
suǒ
gǎn

译文

树木生长的时候,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居然死了;还有幸运的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时候,就被锯掉了;还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被水冲走了,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人们认为它是有用之材,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受到水中虫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让喜爱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要是它们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而是恰好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够数得过来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多少不幸的木头呢。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次我看到它,总觉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也没死,可用做栋梁却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没有折断,也没烂掉,却未被人当作材料,没有遭受斧头的砍伐,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最终到了我的手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仅仅用偶然是无法解释的啊。但是我之所以喜爱木假山,不仅仅是喜爱它的形状像山,而是还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不仅喜爱它,对它我还含有一种敬意。看它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端正庄重,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它旁边两峰顺从它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神态庄重谨慎,威严挺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虽然它们处在服从于中峰的位置,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没有一点逢迎、附和的意思。唉!这木假山,难道没有可敬重的地方吗!能不让人发出感叹!

逐句剖析

"木之生":树木生长的时候,

"或蘖而殇":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

# 殇:未成年而死。,蘖:树木的嫩芽。

"或拱而夭":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居然死了;

# 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还有幸运的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时候,

"则伐":就被锯掉了;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还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

"水之所漂":被水冲走了,

"或破折或腐":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

"则为人之所材":人们认为它是有用之材,

"而有斧斤之患":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 斤:斧头。

"其最幸者":其中最幸运的,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

# 湍:急流。,汩没:沉没。

"不知其几百年":经过几百年的时间,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受到水中虫蛀之后,

"或仿佛于山者":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

"则为好事者取去":让喜爱它的人拿去,

"强之以为山":制成了假山,

"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而荒江之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

# 濆:水边高地。

"如此者几何":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

"不为好事者所见":要是它们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

"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而是恰好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

# 野人:村野之人,农民。

"何可胜数":哪能够数得过来呢?

# 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

"则其最幸者之中":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

"又有不幸者焉":又有多少不幸的木头呢。

"予家有三峰":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

"予每思之":每次我看到它,

"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总觉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

"且其孽而不殇":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

"拱而夭":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也没死,

"任为栋梁而不伐":可用做栋梁却没有被砍伐;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没有折断,也没烂掉,

"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却未被人当作材料,

"以及于斧斤之":没有遭受斧头的砍伐,

"出于湍沙之间":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

"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

"而后得至乎此":最终到了我的手里,

"则其理似不偶然也":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仅仅用偶然是无法解释的啊。

"然予之爱之":但是我之所以喜爱木假山,

"则非徒爱其似山":不仅仅是喜爱它的形状像山,

"而又有所感焉":而是还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

"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不仅喜爱它,对它我还含有一种敬意。

"予见中峰":看它的中峰,

"魁岸踞肆":魁梧奇伟,

# 踞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

"意气端重":神情高傲舒展,意态端正庄重,

"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它旁边两峰顺从它似的。

# 服:使……佩服。

"二峰者":旁边的两座山峰,

"庄栗刻削":神态庄重谨慎,

# 庄栗:庄重谨敬。

"凛乎不可犯":威严挺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虽其势服于中峰":虽然它们处在服从于中峰的位置,

"而岌然决无阿附意":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没有一点逢迎、附和的意思。

# 阿附:曲从依附。,岌然:高耸的样子。

"吁":唉!

"其可敬也夫":这木假山,难道没有可敬重的地方吗!

"其可以有所感也夫":能不让人发出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假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洵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开篇详述木假山的形成过程,继而逐步揭示其深层寓意,在咏叹木假山的同时,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刻感慨与哲学思考。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运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又通过句式的错落变化使行文富有节奏感;对木假山形态的描写生动传神,既能随物赋形地展现其特点,又寄寓深远寓意,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木假山记》创作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苏洵偶遇溪边老者,获赠一座由三峰巧妙构成的天然木山。此木山形态天成,气韵生动,令苏洵爱不释手,遂将其置于庭院以为清供。为记述这段奇遇,并抒发对这方天然木雕的珍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宋代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介绍了木假山的形成过程。表达了对人才成长艰难的感慨,作者爱这三峰木假山,不仅是爱它形似山峦,更因从中有所感悟和敬意,看到中峰气宇轩昂,旁峰庄重不阿,虽有主从之势却无阿附之意,作者认为这样的木假山令人敬重,也让人从中获得感悟。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以木假山之形成喻人生际遇,如“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以木历经风浪、沉沙避祸终成假山的过程,暗喻士人历经磨难而得保全名节的命运。又以三峰形态喻人格,“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以中峰之庄重威服、二峰之凛然不阿,象征君子端方自持、不附权势的风骨。

3. 分段赏析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文章的前面部分讲述木假山得来极为不易。它从树木生长之初,便随时面临“蘖而殇,或拱而夭”的夭折厄运;从自然条件来看,“或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从与人的关系而言,即便“任为栋梁”也会被砍伐,“不为人之所材”又可能沦为“樵夫野人所薪”。历经这些重重磨难,木假山还需“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在急流的冲刷下形成假山形状,才最终可供人们观赏。相较于那些虽已具山形却未被发现,或被当作普通柴禾砍伐的木假山,这座木假山确实堪称格外幸运。文章运用层层推演的论述手法,既强调人才成长的艰辛历程,亦抒写了人才难成与人才难得的深沉感叹,曲折反映出封建社会摧残和压抑各类人才的黑暗现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文章后面部分方才正式记述作者所珍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由此回归这篇《木假山记》的本题。作者以“中峰”暗喻那些位居尊权重位之人,以“二峰”象征隶属于他们的士大夫阶层。尤其在描写中突出刻画了“二峰”:他们虽因社会地位所限不得不“服于中峰”,但始终坚守自身节操,毫无阿谀逢迎的媚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此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怀抱理想、坚守气节的士人的热情赞颂,亦是他本人的自我激励与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行文灵动鲜活,笔触传神;句式灵活多变,长短相间;文气贯通,韵律张弛有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篇层折虽多,却是一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亦谐亦庄,升沉之感,借物寓慨。

清王文濡《古文辞类簪评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答二任》

下一篇:宋·苏洵《题阎立本画水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