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生":树木生长的时候,
"或蘖而殇":有的刚出嫩芽就死了,
# 殇:未成年而死。,蘖:树木的嫩芽。
"或拱而夭":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的时候居然死了;
# 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
"幸而至于任为栋梁":还有幸运的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时候,
"则伐":就被锯掉了;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还有那些不幸被大风拔起,
"水之所漂":被水冲走了,
"或破折或腐":有的被劈开折断了,有的烂掉了;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还有的很幸运没有被折断,也没腐烂,
"则为人之所材":人们认为它是有用之材,
"而有斧斤之患":最终还是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 斤:斧头。
"其最幸者":其中最幸运的,
"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
# 湍:急流。,汩没:沉没。
"不知其几百年":经过几百年的时间,
"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受到水中虫蛀之后,
"或仿佛于山者":形成了山峰一样的形状,
"则为好事者取去":让喜爱它的人拿去,
"强之以为山":制成了假山,
"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的冲击,免遭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而荒江之濆":但是,在荒凉的江边滩头上,
# 濆:水边高地。
"如此者几何":能够这样幸运的木头能有多少,
"不为好事者所见":要是它们不被好事、喜爱它们的人发现,
"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而是恰好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砍伐了的,
# 野人:村野之人,农民。
"何可胜数":哪能够数得过来呢?
# 数: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运,气数。
"则其最幸者之中":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
"又有不幸者焉":又有多少不幸的木头呢。
"予家有三峰":我家有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假山。
"予每思之":每次我看到它,
"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总觉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种命运在起作用。
"且其孽而不殇":再说,它在发芽抽条的时候没死,
"拱而夭":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的时候也没死,
"任为栋梁而不伐":可用做栋梁却没有被砍伐;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没有折断,也没烂掉,
"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却未被人当作材料,
"以及于斧斤之":没有遭受斧头的砍伐,
"出于湍沙之间":而是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
"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没有让种田的人当作柴火烧了,
"而后得至乎此":最终到了我的手里,
"则其理似不偶然也":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仅仅用偶然是无法解释的啊。
"然予之爱之":但是我之所以喜爱木假山,
"则非徒爱其似山":不仅仅是喜爱它的形状像山,
"而又有所感焉":而是还对它的形态有一些感慨;
"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不仅喜爱它,对它我还含有一种敬意。
"予见中峰":看它的中峰,
"魁岸踞肆":魁梧奇伟,
# 踞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魁岸:强壮高大的样子。
"意气端重":神情高傲舒展,意态端正庄重,
"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好像在用一种力量使它旁边两峰顺从它似的。
# 服:使……佩服。
"二峰者":旁边的两座山峰,
"庄栗刻削":神态庄重谨慎,
# 庄栗:庄重谨敬。
"凛乎不可犯":威严挺拔,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虽其势服于中峰":虽然它们处在服从于中峰的位置,
"而岌然决无阿附意":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没有一点逢迎、附和的意思。
# 阿附:曲从依附。,岌然:高耸的样子。
"吁":唉!
"其可敬也夫":这木假山,难道没有可敬重的地方吗!
"其可以有所感也夫":能不让人发出感叹!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宋代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介绍了木假山的形成过程。表达了对人才成长艰难的感慨,作者爱这三峰木假山,不仅是爱它形似山峦,更因从中有所感悟和敬意,看到中峰气宇轩昂,旁峰庄重不阿,虽有主从之势却无阿附之意,作者认为这样的木假山令人敬重,也让人从中获得感悟。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以木假山之形成喻人生际遇,如“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以木历经风浪、沉沙避祸终成假山的过程,暗喻士人历经磨难而得保全名节的命运。又以三峰形态喻人格,“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以中峰之庄重威服、二峰之凛然不阿,象征君子端方自持、不附权势的风骨。
3. 分段赏析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文章的前面部分讲述木假山得来极为不易。它从树木生长之初,便随时面临“蘖而殇,或拱而夭”的夭折厄运;从自然条件来看,“或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从与人的关系而言,即便“任为栋梁”也会被砍伐,“不为人之所材”又可能沦为“樵夫野人所薪”。历经这些重重磨难,木假山还需“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在急流的冲刷下形成假山形状,才最终可供人们观赏。相较于那些虽已具山形却未被发现,或被当作普通柴禾砍伐的木假山,这座木假山确实堪称格外幸运。文章运用层层推演的论述手法,既强调人才成长的艰辛历程,亦抒写了人才难成与人才难得的深沉感叹,曲折反映出封建社会摧残和压抑各类人才的黑暗现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文章后面部分方才正式记述作者所珍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由此回归这篇《木假山记》的本题。作者以“中峰”暗喻那些位居尊权重位之人,以“二峰”象征隶属于他们的士大夫阶层。尤其在描写中突出刻画了“二峰”:他们虽因社会地位所限不得不“服于中峰”,但始终坚守自身节操,毫无阿谀逢迎的媚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此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怀抱理想、坚守气节的士人的热情赞颂,亦是他本人的自我激励与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行文灵动鲜活,笔触传神;句式灵活多变,长短相间;文气贯通,韵律张弛有度。
# 全篇层折虽多,却是一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 亦谐亦庄,升沉之感,借物寓慨。
清王文濡《古文辞类簪评注》
上一篇:宋·苏洵《答二任》
下一篇:宋·苏洵《题阎立本画水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