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喜送任师":我很高兴为任师送行,
# 送任师:康熙本作尚喜事。
"羡君方少年":羡慕你正值年少时光。
"有如伏枥马":就像那养在马厩里的骏马,
"看彼始及鞍":看你刚刚备好马鞍。
"奔腾过吾目":你奔腾的身影掠过我的眼前,
"萧条正思边":我却带着萧瑟的心情思念着边疆。
"谁知脱吾羁":谁曾想你摆脱了束缚,
"傲睨登太山":傲然登上泰山。
"君今始得县":如今你刚得到一县之职,
"翱翔大江干":将在长江岸边自由施展。
"大江多风波":长江常有风波,
"渺然势欲翻":浩渺的江面仿佛要翻转过来。
# 势:康熙本作天。
"浩荡吞九野":江水浩荡,能吞没广阔的原野,
"开阖壮士肝":让壮士的心胸也随之开阔。
"人生患不出":人生的忧患在于不走出局限,
"局束守一廛":被束缚在一间屋舍里。
"未常见大物":不曾见过宏大的事物,
"不识天地宽":就不会知道天地的宽广。
"今君吾乡秀":如今你是我们乡里的杰出人才,
"固已见四川":本来就已经见识过西川的风光。
"去年作边吏":去年你担任边地官吏,
"出入烽火间":在战火中出入。
"儒冠杂武弁":戴着儒生的帽子,夹杂在武官之中,
"屈与毡裘言":多次与少数民族交谈。
# 屈:康熙本作屡。
"又当适南土":现在又要到南方去,
# 土:原作上,据康熙本改。
"大浪泛目前":眼前将浮现起大浪涛涛的景象。
"胸中芥蒂心":你心中的那些细小嫌隙,
"吹尽为平田":会像被风吹过一样化为平坦的田野。
"陈汤喜形胜":陈汤喜爱山川胜景,
# 形:原作刑,据康熙本改。
"所至常纵观":所到之处总会纵目观赏。
"吾想君至彼":我想你到了那里,
"胸胆当豁然":心胸和胆识一定会变得豁然开朗。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开篇“吾喜送任师,羡君方少年”,直接点出送别场景与对友人年少的羡慕,语言质朴直白,奠定真挚的情感基调。“有如伏枥马,看彼始及鞍”以“伏枥马”为喻,既写出任师中如骏马初备鞍时的昂扬状态,也暗含对其未来前程的期许。“奔腾过吾目,萧条正思边”中,“奔腾”呼应马的意象,展现友人的活力;“思边”则暗示其心怀边疆之志,情感由赞羡转向对友人抱负的感知。“谁知脱吾羁,傲睨登太山”中,“脱羁”写出友人摆脱束缚的状态,“傲睨登太山”以登山的豪迈姿态,刻画其洒脱不羁的形象,寄寓着诗人对友人无拘无束、勇攀高峰的赞赏。“君今始得县,翱翔大江干”转入友人赴任之事,“翱翔”一词将友人比作飞鸟,生动描绘出他在清江任上舒展行事的情景,与“大江干”的环境相呼应。“大江多风波,渺然势欲翻。浩荡吞九野,开阖壮士肝”集中描写长江景象,“风波”“势欲翻”“吞九野”以夸张手法展现江势的壮阔磅礴,既呼应前文“大江干”的地理环境,又以“壮士肝”暗赞友人面对风浪的豪迈胸襟,景与情相互交融。“人生患不出,局束守一廛。未常见大物,不识天地宽”由景生发议论,强调走出局限、见识广阔天地的重要性,为下文回顾友人经历做铺垫。“今君吾乡秀,固已见西川。去年作边吏,出入烽火间”直接赞美任师中是家乡才俊,列举其见过西川风光、在边疆任职的经历,展现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烽火间”暗示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危险,更显友人的担当。“儒冠杂武弁,屈与毡裘言”通过“儒冠”与“武弁”的对比,写出友人能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体现其处事的灵活与坚韧。“又当适南土,大浪泛目前”再次关联长江景象,暗示友人赴南方任职将如面对大浪般接受新的历练。“胸中芥蒂心,吹尽为平田”以比喻手法,将心中的杂念比作芥蒂,风吹过后化为平田,形象地表达了对友人胸襟开阔的肯定。“陈汤喜形胜,所至常纵观”引用陈汤的典故,类比友人如陈汤般喜爱胜景、善于观察,赞美其眼界与气度。结尾“吾想君至彼,胸胆当豁然”以想象收束全诗,抒发对友人到任后心胸更加开阔的期许,既呼应前文对友人的赞美,又饱含真挚的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得以升华。全诗通过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任师中豪迈洒脱、阅历丰富的形象,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赞赏与鼓励。
上一篇:宋·苏洵《有骥在野》
下一篇:宋·苏洵《从叔母杨氏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