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zài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yǒu
zài
bǎi
guò
shēn
liáng
rén
zhí
jiù
nǎi
jià
zhōng
zài
máo
shuāng
ròu
láng
níng
shāng
nìng
rén
wàng

译文

有一匹骏马在野外,经过百次(驱使)也不呻吟。你不认为我优良,难道就没有别人赏识吗?把我拴在马厩里,却不让我驾车驰骋。不能始终善待我,还不如让我留在野外。若在野外会在寒霜中冻得毛发脱落,甚至把血肉送给豺狼,我宁愿那样也不愿受此伤害,宁愿人们不照顾我,也不愿你把我遗忘。

逐句剖析

"有骥在野":有一匹骏马在野外,

"百过不呻":经过百次(驱使)也不呻吟。

"子不我良":你不认为我优良,

"岂无他人":难道就没有别人赏识吗?

"絷我于厩":把我拴在马厩里,

"乃不我驾":却不让我驾车驰骋。

"遇我不终":不能始终善待我,

"不如在野":还不如让我留在野外。

"秃毛于霜":若在野外会在寒霜中冻得毛发脱落,

"寄肉于狼":甚至把血肉送给豺狼,

"宁彼我伤":我宁愿那样也不愿受此伤害,

"宁人不我顾":宁愿人们不照顾我,

"无子我忘":也不愿你把我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骥在野》是北宋苏洵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一匹骏马在野外的遭遇,它被束缚在马厩却不被任用,由此引发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以马自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束缚的不满。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马的遭遇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北宋苏洵所作,创作于1061年。苏洵在当时虽有才华,却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他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被埋没,于是借写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介绍了一匹骏马在野外被发现后,被束缚在马厩却不被任用,最终宁愿回到野外的遭遇,体现了骏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反抗,展现了苏洵孤高自持、不愿趋附权贵的性格特点。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子不我良,岂无他人”,马直接发出如果对方不认可自己,自然会有他人赏识的呼喊,这既是马对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宣言,将那种不甘被埋没的情绪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遇我不终,不如在野”,马在遭遇不公对待后,直接表明宁愿回到野外的态度,强烈地表达了对现实束缚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借此将自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对比:有骥在野,百过不呻”与“絷我于厩,乃不我驾”:前句写骏马在野外时,即便历经百次奔波也不呻吟,展现其自由状态下的坚韧;后句写被束缚在马厩中,却不被任用,形成“野外自由”与“厩中束缚”、“默默承受”与“不被驱使”的对比,突出骏马不被赏识的境遇。借物抒情:“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借骏马在野外默默承受奔波,暗喻有才能者在未被发现时的隐忍坚守。“絷我于厩,乃不我驾”借骏马被束缚却不被任用,抒发有才能者被闲置、不被赏识的愤懑。

3. 分段赏析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诗人开篇塑造了一匹在野外默默承受磨难的骏马形象,“百过不呻”强调其坚毅。“子不我良,岂无他人”则从马的心理角度,展现出一种自信,如同诗人坚信自己的才华总会被他人赏识,为下文写马在马厩的遭遇做铺垫。“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此四句生动地写出马从被寄予希望到遭受冷落的过程。“絷我于厩,乃不我驾”直白地叙述马被束缚却未被重用的遭遇,“遇我不终,不如在野”则是马对这种不公待遇的反抗,体现出对自由和被公正对待的渴望,也映射出诗人在现实中不被重用,渴望挣脱束缚的心境。最后五句“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宁人不我顾,无子我忘”情感激昂,“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运用极端的情景,强化马对自由的执着,即便要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在所不惜。“宁人不我顾,无子我忘”将马渴望被铭记、渴望自身价值被认可的心情推向高潮,也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自身才华被忽视的不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寄杨纬》

下一篇:宋·苏洵《送任师中任清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