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松怪石霜竹枝":干枯的松树、怪异的石头、披霜的竹子枝干,
"中有可爱知者谁":其中蕴含的可爱之处有谁能知晓呢。
"我能知之不能说":我能感知到它却难以用言语表述,
"欲说常恐天真非":想要说出来却常常担心破坏了它天然的意趣。
"羡君笔端有新意":羡慕您笔端富有新颖的意趣,
"倏忽万状成一挥":瞬间就能一挥而就各种形态。
"使我忘言惟独笑":让我忘记言语只是独自欢笑,
"意所欲说辄见之":心中想要表达的总能在画中看到。
"问胡为然笑不答":有人问为何如此笑却不回答,
"无乃君亦难为辞":恐怕您也难以用言辞表达。
"昼行书空夜画被":白天在空中比划,晚上在被子上画画,
"方其得意尤若痴":当他得意的时候更是如同痴狂。
"纷纷落纸不自惜":画作纷纷落在纸上,他并不珍惜,
"坐客争夺相谩欺":在座的客人争抢画作,甚至相互欺骗。
"贵豪满前谢不与":达官贵人在面前,他都拒绝赠予,
"独许见赠怜我衰":唯独答应赠画给我,怜惜我年老体衰。
"我当枕簟卧其下":我应当枕着画、铺着画躺在下面,
"暮续膏火朝忘炊":晚上接着点上灯火,早晨忘记做饭。
"门前剥啄不须应":门前有人敲门不必应答,
"老病人谁称我为":如今我这个老病之人,又有谁能称我为值得尊敬的人呢。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枯松怪石霜竹枝,中有可爱知者谁”,点明画作内容为枯松、怪石和霜竹枝,以“中有可爱知者谁”引发思考,暗示画作有其独特韵味和价值,但能欣赏其中妙处的人较少,为后文诗人对画作的深入感受做铺垫,也营造出一种对画作独特性探索的氛围。“我能知之不能说,欲说常恐天真非”,诗人表明自己能体会到画作的妙处,却难以用言语表达,“欲说常恐天真非”体现出诗人对画作原本纯真韵味的珍视,担心自己的表述会破坏这种韵味,进一步强调了画作妙处的难以言传,也凸显了诗人对画作的细腻感受。“羡君笔端有新意,倏忽万状成一挥”,赞美画家笔端能有新意,绘画技艺高超,“倏忽万状成一挥”生动地描绘出画家作画时的潇洒和流畅,能在瞬间画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展现出画家卓越的绘画能力,让诗人对画家的技艺产生钦佩之情。“使我忘言惟独笑,意所欲说辄见之”,描述了诗人面对画作的反应,因画作的美妙而忘言,只能独自发笑,且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仿佛都在画中呈现出来,进一步体现出画作对诗人的感染力,以及画作与诗人内心感受的契合,强化了画作的艺术魅力。“问胡为然笑不答,无乃君亦难为辞”,诗人询问画家为何笑而不答,猜测画家也难以用言语形容画作的妙处,从侧面烘托出画作妙处的难以言表,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与画家之间在欣赏画作时心灵相通,都对画作有着难以言说的感受。“昼行书空夜画被,方其得意尤若痴”,描绘画家作画时的投入状态,白天在空中比划,夜晚在被子上也画,得意时如痴如醉,生动地展现出画家对绘画的热爱和专注,让读者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痴迷和投入,进一步丰富了画家的人物形象。“纷纷落纸不自惜,坐客争夺相谩欺”,描述画作完成后众人争抢的场景,“纷纷落纸”体现画家创作的高产,“不自惜”表现出画家对画作的洒脱态度,而“坐客争夺相谩欺”则描绘出众人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画作的受欢迎程度,也为后文画家唯独赠画给诗人做铺垫。“贵豪满前谢不与,独许见赠怜我衰”,诗人点明画家面对满座达官贵人推辞不画,却唯独答应赠画给年老体衰的自己,体现出画家对诗人情谊的珍贵,这种对比突出了画家与诗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也让诗人对这幅画更加珍视。“我当枕簟卧其下,暮续膏火朝忘炊”,诗人表示要将画作珍视,枕着枕头、垫着竹席躺在画下,晚上接着点灯欣赏,早上也忘记做饭,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画作的喜爱和沉浸其中的状态,体现出画作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门前剥啄不须应,老病人谁称我为”,诗人以一种豁达又略带孤独的语气表示,门前有人敲门也不必回应,自己这又老又病的人,谁还会在意自己呢。在强调对画作珍视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晚年孤独的心境,但这种心境与对画作的热爱相互交织,更显情感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