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人足奇思":诗人怀抱奇绝的想象,
"香草比君子":将香草喻作君子的象征。
"况此霜下杰":何况这凌霜傲立的菊中英杰,
"清芬绝兰茞":清冽芬芳远胜兰草与白芷。
# 茞:一作茝。
"气禀金行秀":秉受秋金之气的清秀,
"德备黄中美":德行凝聚中央土色的中和之美。
"古来鹤发翁":自古白发高士采食菊瓣,
"餐英饮其水":啜饮菊水以养身延年。
"但恐蓬藋伤":唯恐杂草侵损菊丛,
"课仆加料理":吩咐仆人勤加修护。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两句以对骚人创作思路的描述开篇。指出骚人充满奇妙的构思,常常用香草来比喻君子,为后文引出菊花作铺垫,奠定了以物喻人的基调,也展现出古代文人借物抒情的创作传统。“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茞”两句着重描写菊花。“霜下杰”点明菊花是在寒霜中傲然挺立的杰出存在,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性;“清芬绝兰茞”则将菊花的清幽芬芳与兰茞对比,强调菊花香气远胜兰茞,从气味角度展现菊花的超凡脱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气禀金行秀,德备黄中美”两句从内在特质和品德层面进行刻画。“气禀金行秀”表明菊花禀受金秋时节的灵秀之气,呼应了其在秋季开放的特点,赋予菊花自然的灵气;“德备黄中美”中,“黄”既指菊花颜色,又以黄色在古代象征尊贵,说明菊花不仅外在美丽,更具备内在的美好品德,将菊花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两句引入典故。讲述自古以来,白发苍苍的老者常常采食菊花的花瓣,饮用浸泡菊花的水,侧面烘托出菊花在古人眼中具有高洁、养生的特质,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两句回归现实场景。诗人担心蓬草、藋草等杂草会伤害到菊花,于是吩咐仆人加以照料,既体现出诗人对菊花的珍视与呵护,也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关注,暗含对美好事物需要悉心守护的深意,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