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ǔ
sēng
ché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shí
nián
fèi
gāo
huǒ
jìn
yín
shī
chóu
fèi
gān
jiě
dān
qīng
zhuī
shì
hào
jiāng
qín
zhǐ
jiàn
jūn
pán
shuí
wéi
shàn
xiàng
yīng
xián
shòu
hòu
yǒu
zhī
yīn
fèi
tán
zhǔ
zhàng
guà
jīng
bèi
dào
shān
chūn
jué
lán
gān

译文

十年以来研读《易经》,耗费了无数灯油,整日吟诗,愁绪萦绕于心。不懂得用绘画去迎合世俗的喜好,只想着把自己如芹芷般微薄的心意献给你。谁要是善于相面,应该不会嫌弃,日后若遇到知音,你弹的琴曲就不会白费。拄着拐杖,挂着经书,一定要加快赶路的速度,故乡山中春天的蕨菜已经长得杂乱茂盛。

逐句剖析

"十年读易费膏火":十年以来研读《易经》,耗费了无数灯油,

"尽日吟诗愁肺肝":整日吟诗,愁绪萦绕于心。

"不解丹青追世好":不懂得用绘画去迎合世俗的喜好,

# 不:原校:一作“未”。

"欲将芹芷荐君盘":只想着把自己如芹芷般微薄的心意献给你。

# 欲:原校:一作“敢”。

"谁为善相应嫌瘦":谁要是善于相面,应该不会嫌弃,

"后有知音可废弹":日后若遇到知音,你弹的琴曲就不会白费。

# 后:一作“复”。

"拄杖挂经须倍道":拄着拐杖,挂着经书,一定要加快赶路的速度,

"故山春蕨已阑干":故乡山中春天的蕨菜已经长得杂乱茂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蜀僧去尘》是北宋文学家苏洵于1064年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嘉祐集》。诗歌以送别蜀僧去尘为主题,通过“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等诗句,刻画蜀僧勤学苦读、醉心诗书的形象,赞颂其不追逐世俗喜好的高洁品格;“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既寄托对友人归乡的美好祝愿,又暗含故土之思。全诗格律严谨,用韵考究,属“十欧”去声“瘦”字韵部,体现宋代七言律诗特征。该诗展现了苏洵“精深有味,语不徒发”的诗歌风格,以简练笔触传递真挚情感,展现出友情与文人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着笔,“十年”强调了蜀僧花费大量时间研读《易经》,耗费了许多灯油,“尽日”则说明其整日吟诗,甚至愁伤了肺肝。通过“读易”“吟诗”展现出蜀僧勤奋好学、沉浸于诗书的形象,同时“费膏火”“愁肺肝”也表现出他对学问和诗歌的专注与执着,为塑造其形象奠定了基础。颔联“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前一句写蜀僧不懂得用绘画去迎合世俗的喜好,突出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后一句中“芹芷”是两种香草,象征着美好的品质,蜀僧想要将它们奉献给君子,表明他自身品德高洁,并且希望将美好的品德传递给他人,进一步丰富了蜀僧的形象。颈联“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谁为善相应嫌瘦”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蜀僧善良品质的肯定,暗示真正善良的人不应被嫌弃清瘦,而是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后有知音可废弹”则化用“知音”的典故,说明如果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就不必再像伯牙那样因为子期的离世而不再弹琴,意味着蜀僧有望遇到知音,得到理解和赏识。这两句诗在情感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从对蜀僧品德的赞美,转向对其未来境遇的期待。尾联“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最后两句写蜀僧拄着拐杖,挂着经书,需要加快赶路的速度,因为故乡山中的春蕨已经长得很繁茂了。“拄杖挂经”描绘出蜀僧的形象,“须倍道”则体现出他归乡的急切心情。“故山春蕨已阑干”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氛围,既表达了对蜀僧归乡的祝愿,也暗示着故乡有着美好的事物等待着他,在情感上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蜀僧多方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重与祝愿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洵《句(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