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读易费膏火":十年以来研读《易经》,耗费了无数灯油,
"尽日吟诗愁肺肝":整日吟诗,愁绪萦绕于心。
"不解丹青追世好":不懂得用绘画去迎合世俗的喜好,
# 不:原校:一作“未”。
"欲将芹芷荐君盘":只想着把自己如芹芷般微薄的心意献给你。
# 欲:原校:一作“敢”。
"谁为善相应嫌瘦":谁要是善于相面,应该不会嫌弃,
"后有知音可废弹":日后若遇到知音,你弹的琴曲就不会白费。
# 后:一作“复”。
"拄杖挂经须倍道":拄着拐杖,挂着经书,一定要加快赶路的速度,
"故山春蕨已阑干":故乡山中春天的蕨菜已经长得杂乱茂盛。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着笔,“十年”强调了蜀僧花费大量时间研读《易经》,耗费了许多灯油,“尽日”则说明其整日吟诗,甚至愁伤了肺肝。通过“读易”“吟诗”展现出蜀僧勤奋好学、沉浸于诗书的形象,同时“费膏火”“愁肺肝”也表现出他对学问和诗歌的专注与执着,为塑造其形象奠定了基础。颔联“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前一句写蜀僧不懂得用绘画去迎合世俗的喜好,突出他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后一句中“芹芷”是两种香草,象征着美好的品质,蜀僧想要将它们奉献给君子,表明他自身品德高洁,并且希望将美好的品德传递给他人,进一步丰富了蜀僧的形象。颈联“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谁为善相应嫌瘦”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蜀僧善良品质的肯定,暗示真正善良的人不应被嫌弃清瘦,而是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后有知音可废弹”则化用“知音”的典故,说明如果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就不必再像伯牙那样因为子期的离世而不再弹琴,意味着蜀僧有望遇到知音,得到理解和赏识。这两句诗在情感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从对蜀僧品德的赞美,转向对其未来境遇的期待。尾联“拄杖挂经须倍道,故山春蕨已阑干”:最后两句写蜀僧拄着拐杖,挂着经书,需要加快赶路的速度,因为故乡山中的春蕨已经长得很繁茂了。“拄杖挂经”描绘出蜀僧的形象,“须倍道”则体现出他归乡的急切心情。“故山春蕨已阑干”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氛围,既表达了对蜀僧归乡的祝愿,也暗示着故乡有着美好的事物等待着他,在情感上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蜀僧多方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重与祝愿之情。
下一篇:宋·苏洵《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