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chén
gōng
měi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zhòng
kòu
guān
zhí
yōu
cóng
ròu
dài
miǎn
bēn
zhū
hóu
dāng
shí
zhī
zhī
wèi
ròu
chéng
xiū
jūn
zi
yǒu
zài
zhòng
rén
dàn
qiān
yóu
zhì
zhī
dài
hòu
shì
jiǎo
jiǎo
yōu

译文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官职也已经不错了。参加祭祀没得到肉,戴着礼帽投奔诸侯。当时的人不理解这件事,为了肉实在是羞耻。君子有自己的意图,众人只会指责。把它放在后世等待评判,真相明明白白没什么可担忧的。

逐句剖析

"仲尼鲁司寇":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

"官职亦已优":官职也已经不错了。

"从祭肉不及":参加祭祀没得到肉,

"戴冕奔诸侯":戴着礼帽投奔诸侯。

"当时不之知":当时的人不理解这件事,

"为肉诚可羞":为了肉实在是羞耻。

"君子意有在":君子有自己的意图,

"众人但愆尤":众人只会指责。

"置之待后世":把它放在后世等待评判,

"皎皎无足忧":真相明明白白没什么可担忧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一)》是北宋苏洵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借孔子事迹抒怀:首联“仲尼鲁司寇”简述孔子任鲁国司寇的官职;颔联“从祭肉不及”写其因未分到祭肉而离鲁,戴礼冕奔走诸侯;颈联“当时不之知”批评时人不解孔子志向;尾联“君子意有在”点明圣人深意需后世评断,“皎皎无足忧”以月光喻品格清白。语言简练,寓理于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苏洵创作的组诗《又答陈公美三首》中的一首,创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6年),当时苏洵正携二子苏轼、苏辙赴京应试。二人交游密切,这是续答友人陈公美的往来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介绍了孔子的仕途、士人的漂泊及蜀地山水,描绘了士人在仕隐间的挣扎,体现了经世之志与现实困境的矛盾,营造了沉郁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仲尼鲁司寇,官职亦已优”:此句点明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这一职位,且表明这一官职已经很不错了。开篇直接介绍孔子的身份和官职情况,为下文讲述他的行为做铺垫,让读者对背景有初步了解。​“从祭肉不及,戴冕奔诸侯”:描写孔子参加祭祀后没得到应有的肉,于是戴着礼帽投奔诸侯的情景。“从祭肉不及”是事件的起因,“戴冕奔诸侯”是行为结果,简洁地叙述了事件,引发对孔子此举意义的思考。​“当时不之知,为肉诚可羞”:写出当时的人不理解孔子的行为,认为他为了肉而做出这样的事实在羞耻。这反映了当时众人的看法,从侧面引出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探讨。​“君子意有在,众人但愆尤”:指出君子有自己的意图和考量,而普通人只会指责抱怨。此句将君子与众人对待同一事件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了对君子之志应深入理解,而非表面评判。​“置之待后世,皎皎无足忧”:表明把这件事放在后世去评判,真相自然会清晰明白,没什么可担忧的。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自有公论的看法,蕴含着一种理性的历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洵《送蜀僧去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