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多乖睽":我和您平日里总是聚少离多,
"邂逅同泛峡":却在峡江舟中偶然重逢。
"宋子虽世旧":宋先生虽然是世交,
"谈笑顷不接":但也只是短暂交谈。
"二君皆宦游":两位仍在官场奔波,
"畴昔共科甲":过去还一同科举中第。
"唯我老且闲":只有我年老又闲适,
"独得离圈柙":独自脱离了官场的束缚。
"少年实强锐":少年时我实在是刚强锐利,
"议论今我怯":如今议论起来却感到胆怯。
# 今:疑当作令。
"有如乘风箭":就像乘风的箭,
"勇发岂顾帖":勇敢地发射出去,哪顾得上是否安稳。
"置酒来相邀":你摆酒来邀请我,
"殷勤为留楫":热情地挽留我。
"杨君旧痛饮":杨君向来能畅饮,
"浅水安足涉":这点浅水怎能阻挡你。
"嗟我素不任":可叹我向来不胜酒力,
"一酌已赪颊":喝一杯就已脸红。
"去生别怀怆":想到即将分别心中充满悲伤,
# 生:疑当作去。
"有子旅意惬":有儿子同行让我在旅途中感到些许安慰。
"舍棹治陆行":我们要舍弃船只改走陆路,
"岁晚筋力乏":岁末年晚我感到筋疲力尽。
"予懒本不出":我本是懒惰不想出门的,
"实为人事劫":实在是被人事所逼迫。
"相将犯苦寒":我们将要一起冒着严寒前行,
"大雪满马鬣":大雪落满了马鬃。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前八句:“与君多乖睽,邂逅同泛峡”,诗人开篇便说与杨节推此前多是分离状态,此次却在泛舟时意外相逢,“多乖睽”强调分离之久、之频繁,“邂逅”突出相逢的意外与难得,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感慨的情感基调。“宋子虽世旧,谈笑顷不接”,提到还有宋子这位世交,然而此次相逢也只是短暂交谈,无暇深叙,增添了一种时光匆匆、聚散无常的感慨。“二君皆宦游,畴昔共科甲。唯我老且闲,独得离圈柙”,将杨节推和宋子的宦游生涯与自己的“老且闲”对比,他们二人在官场奔波,且曾一同科举中第,而自己却仿佛脱离了官场的樊笼,有闲适自由之感,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年华老去的喟叹。中间十句:“少年实强锐,议论今我怯。有如乘风箭,勇发岂顾帖”,诗人回忆少年时的自己刚强锐利,像乘风的箭一样勇往直前,无所顾忌,如今却在议论方面变得胆怯,今昔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岁月对人的磨砺,让人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充满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置酒来相邀,殷勤为留楫”,写杨节推置酒相邀,热情地挽留自己,体现出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感慨人生变化的同时,给人以温暖的慰藉。“杨君旧痛饮,浅水安足涉。嗟我素不任,一酌已赪颊”,将杨节推的善饮与自己的不胜酒力对比,杨节推向来能畅饮,饮酒对他如同涉浅水般轻松,而自己喝一点就脸红,在对比中增添了生活情趣,也进一步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如今的闲适生活与友人官场生活的差异。后八句:“去生别怀怆,有子旅意惬”,即将与友人分别,心中满是悲伤,不过有儿子同行,让诗人在旅途中有了一些安慰,既体现了离别的不舍,又展现了亲情带来的温暖。“舍棹治陆行,岁晚筋力乏”,要舍弃船只改走陆路,又逢岁末年晚,诗人感到筋疲力尽,描绘出旅途的劳累,为下文抒发无奈之情做了铺垫。“予懒本不出,实为人事劫。相将犯苦寒,大雪满马鬣”,诗人表明自己本是懒散不想出门的,只是被人事所迫,才要在严寒中前行,大雪落满马鬃,描绘出一幅艰苦的旅途画面,既呼应了前文的“岁晚”,又强化了对未来行程的忧虑,同时流露出对不得不卷入人事的无奈。
上一篇:宋·苏洵《题仙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