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
guà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piāo
xiāo
xiān
cāng
shān
shàng
guān
shì
miǎo
yán
rén
chóu
chàng
shēn
yán
sǒng
qiáo
guàn
ǎi
xiàng
chāo
chāo
zhēn
shuí
liàng
wān
yán
chéng
cháng
lóng
shū
biàn
wàn
zhuàng
zhāo
shí
bái
yún
yīng
yǐn
shí
suí
chàng
xīn
gān
huà
qióng
qiān
suì
yàng
shì
rén
ān
néng
zhī
yào
běn
wàng
jiē
zāi
shì
rén
jiāng
shuǐ
kōng
dàng
yàng

译文

飘飘欲仙的古代仙子,独居在寂寞的苍山上。俯瞰尘世时渺然无言,无人相伴独自满是惆怅。深岩之上高耸着乔木,古老道观中云气缭绕着遗像。仙姿超凡难以亲近揖拜,那份真意谁又能真正明了。曾见她蜿蜒乘驾长龙,瞬间变幻出万千形状,清晨采食白云的英华,傍晚饮用石髓的醇香。心肝化作晶莹的琼玉,历经千年依然无恙。世人怎能知晓,寻求服药成仙本是虚妄。可叹世间再无这般真仙,唯有江水空自荡漾流淌。

逐句剖析

"飘萧古仙子":飘飘欲仙的古代仙子,

"寂寞苍山上":独居在寂寞的苍山上。

"观世眇无言":俯瞰尘世时渺然无言,

"无人独惆怅":无人相伴独自满是惆怅。

"深岩耸乔木":深岩之上高耸着乔木,

"古观霭遗像":古老道观中云气缭绕着遗像。

"超超不可揖":仙姿超凡难以亲近揖拜,

"真意谁复亮":那份真意谁又能真正明了。

"蜿蜒乘长龙":曾见她蜿蜒乘驾长龙,

"倏忽变万状":瞬间变幻出万千形状,

"朝食白云英":清晨采食白云的英华,

"暮饮石髄鬯":傍晚饮用石髓的醇香。

"心肝化琼玉":心肝化作晶莹的琼玉,

"千岁已无恙":历经千年依然无恙。

"世人安能知":世人怎能知晓,

"服药本虚妄":寻求服药成仙本是虚妄。

"嗟哉世无人":可叹世间再无这般真仙,

"江水空荡漾":唯有江水空自荡漾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仙都观》是北宋诗人苏洵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描绘古仙观周边的景象与想象中的仙人生活,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中既有对仙子孤独寂寞却又飘逸出尘姿态的刻画,也有对古观遗像、深岩乔木等带有神秘色彩环境的描写,营造出空灵虚幻之感。在对求仙行为的态度上,诗人保持理性,直言“服药本虚妄”,批判世人盲目追求长生的做法,同时借景抒情,借“江水空荡漾”抒发对世间知音难觅、真意无人领会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层:“飘萧古仙子,寂寞苍山上。观世眇无言,无人独惆怅。”轻盈飘逸的古仙子独居寂寞苍山,俯瞰尘世时渺然无言,唯有一人在惆怅中徘徊。“飘萧”勾勒出仙子的超凡姿态,“寂寞苍山”却为其增添了孤寂底色。“观世眇无言”的静默与“无人独惆怅”的孤独形成对照,既塑造了遗世独立的仙人形象,也暗透出世态炎凉的怅惘,仿佛诗人以仙子自喻,在超脱与孤独间徘徊。第二层:“深岩耸乔木,古观霭遗像。超超不可揖,真意谁复亮。蜿蜒乘长龙,倏忽变万状。朝食白云英,暮饮石髄鬯。”深岩之上乔木高耸,古观中云气缭绕着仙人遗像,其超凡之姿难以亲近,那份真意又有谁能真正领会?诗人继而展开奇幻想象:仙子曾乘长龙蜿蜒天际,瞬间变幻万千形态,晨食白云之英华,暮饮石髓之醇香。这几句以“深岩”“古观”的苍古环境,烘托仙境的遥远;用“乘龙变状”“餐霞饮露”的细节,渲染仙人的神通与高洁。然而“超超不可揖”的疏离感,早已为后文的理性批判埋下伏笔——这般虚无缥缈的仙境,本就非世人可触及。第三层:“心肝化琼玉,千岁已无恙。世人安能知,服药本虚妄。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仙子心肝化作琼玉,千年不朽,世人却不知其真意,一味沉迷服药求仙的虚妄之举。诗人以“安能知”的反问冷峻驳斥世俗迷信,直言“服药虚妄”的本质。结句“嗟哉世无人,江水空荡漾”陡然收束:慨叹世间再无真仙,唯有江水空自流淌。“无人”既是对求仙者愚昧的叹惋,亦隐含对知音难觅的孤独感——诗人的清醒与世人的盲目形成鲜明对比,而流水的空茫意象,更将这份慨叹推向深远,余韵中尽是对虚妄世风的无奈与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藤樽》

下一篇:宋·苏洵《和杨节推见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