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éng
zū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téng
shēng
yōu
suō
cái
yóu
wéi
lèi
zhōng
zuò
jiǔ
bēi
jūn
zhī
hào
zèng
zhuó
cūn
pēi
shuāi
fāng
duō
gǎn
wèi
jūn
dāng
shù
kāi
téng
zūn
jié
luó
cūn
jiǔ
绿
shuǐ
kāi
zūn
xiàn
chóu
jìng
chéng
zuì
qīng
shā
wéi
bái
shí
wéi
dāng
zhuó
qīng
quán
yǒng
jūn

译文

干枯的藤条生长在幽深的山谷里,蜷缩着好像没有用处。没想到它竟然成了累赘,被挖空做成酒杯。你知道我喜欢奇特的东西,把它送给我用来斟饮村里的浊酒。我正满心感慨于自己的衰老,为了你应当多次开启这酒杯。藤樽盘结得像螺壳一样,村里的酒绿得像水一样。打开酒樽自斟自饮,整日都沉醉在野外的醉意之中。青色的莎草可以作为坐席,白色的石头可以作为几案。什么时候能够用这藤樽来斟饮清泉,永远思念着君子。

逐句剖析

"枯藤生幽谷":干枯的藤条生长在幽深的山谷里,

# 枯:一作苦。

"蹙缩似无材":蜷缩着好像没有用处。

"不意犹为累":没想到它竟然成了累赘,

"刳中作酒杯":被挖空做成酒杯。

"君知我好异":你知道我喜欢奇特的东西,

"赠我酌村醅":把它送给我用来斟饮村里的浊酒。

"衰意方多感":我正满心感慨于自己的衰老,

"为君当数开":为了你应当多次开启这酒杯。

"藤樽结如螺":藤樽盘结得像螺壳一样,

"村酒绿如水":村里的酒绿得像水一样。

"开樽自献酬":打开酒樽自斟自饮,

"竟日成野醉":整日都沉醉在野外的醉意之中。

"青莎可为席":青色的莎草可以作为坐席,

"白石可为几":白色的石头可以作为几案。

# 几:一作机。

"何当酌清泉":什么时候能够用这藤樽来斟饮清泉,

"永以思君子":永远思念着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藤樽》是宋代苏洵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先写枯藤看似无用却制成藤樽,友人因知诗人喜好奇特相赠,诗人用其酌酒,与友人自斟自饮,沉醉终日,表达了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以及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开篇描绘了藤樽原材料枯藤在幽谷中生长,蜷缩着看似没有用处的状态。“幽谷”营造出一种幽深、寂静的氛围,“蹙缩”形象地写出了枯藤的形态,给人一种平凡甚至无用的感觉,为后文藤樽的诞生做铺垫,暗示了事物的价值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发现。“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转折地指出枯藤没想到会成为累赘(被砍伐利用),被挖空做成酒杯,引出藤樽这一主体。“不意”一词强调了事情的意外性,“犹为累”表达了枯藤的无奈,“刳中作酒杯”则点明了藤樽的制作过程,引发了对事物命运变化的思考。“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说明友人知道诗人喜爱奇特之物,将藤樽赠予诗人用来斟饮村里的浊酒,体现了友人的情谊。“君知我好异”表明友人对诗人的了解,“赠我酌村醅”则点明了藤樽的用途,同时也为后文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做铺垫。“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诗人正感慨自己的衰老,为了友人(或藤樽所代表的某种情感)应当多次开启酒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衰意方多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为君当数开”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谊和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态度。“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具体描写了藤樽的形状盘结如螺壳,村酒的颜色绿得像水一样,通过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藤樽和村酒的特点,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美感。“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描绘了诗人打开酒樽自斟自饮,整日沉醉在野外醉意之中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和诗人内心的放松。“开樽自献酬”体现了诗人的自在与惬意,“竟日成野醉”则强调了诗人沉醉的程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进一步描绘了田园中的自然景物,青色的莎草可以作为坐席,白色的石头可以作为几案,体现了田园生活的质朴和自然之美。通过对田园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表达了诗人希望用藤樽斟饮清泉,永远思念君子的愿望,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何当”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期望,“酌清泉”则象征着一种纯净、高洁的境界,“永以思君子”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君子的思念之情,使诗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下一篇:宋·苏洵《题仙都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