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òu
chén
gōng
měi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gōng
sūn
fàng
zhú
yáng
cāng
hǎi
bīn
miǎn
qiǎng
tīng
xiāng
chuí
lǎo
西
yóu
qín
wèi
wéi
zhuàng
wèi
jiǔ
xīn
qín
jūn
yǐn
kǒng
mèng
jiē
rén

译文

公孙弘曾经被放逐,在沧海边放羊。他勉强听从乡邻的劝告,直到年老才西游秦国。他自认为还不够强大,只是白白辛苦多年。君子何必一定要隐居,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

逐句剖析

"公孙昔放逐":公孙弘曾经被放逐,

"牧羊沧海滨":在沧海边放羊。

"勉强听乡里":他勉强听从乡邻的劝告,

"垂老西游秦":直到年老才西游秦国。

"自顾未为壮":他自认为还不够强大,

"徒为久辛勤":只是白白辛苦多年。

"君子岂必隐":君子何必一定要隐居,

"孔孟皆旅人":孔子、孟子都曾周游列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又答陈公美三首(其三)》是北宋文人苏洵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借西汉公孙弘晚遇的典故,抒写士人求仕的艰辛历程。前四句以“放逐”“牧羊”等意象勾勒人物早年困顿,又以“垂老西游”展现其不辍追求的坚韧;后四句转入内心独白,通过“自顾未壮”的谦辞与“徒为辛勤”的慨叹,道出功业难成的怅惘。末二句以孔孟周游为例,点明君子当积极用世的主旨,使个人感怀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士人精神写照。全诗用典自然,语言简劲,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开篇用典,选取公孙弘早年落魄的经历。一个“昔”字点明这是历史往事,“放逐”与“牧羊”的意象组合,既写出仕途失意,又暗含隐忍待时的意味。沧海滨的广阔背景,衬托出人物处境的孤寂。“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这两句展现人物命运的转折。“勉强”二字耐人寻味,既表现听从劝告的不得已,又暗示内心始终未灭的抱负。“垂老”与上句形成时间跨度,突出大器晚成的艰辛历程。西游秦的举动,暗示对功名的最终追求。“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转入心理描写。“自顾”带出自省意味,“未为壮”是谦辞也是实情,透露出年龄与成就的反差感。“徒为”一词沉重,道出漫长努力却收获甚微的怅惘,为下文议论埋下伏笔。“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卒章显志,以反问句式表明心迹。“岂必”二字力重千钧,直接打破传统隐逸观念。举孔孟为例极具说服力,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普遍哲理。“旅人”的比喻既写实又传神,暗示真正的君子应该积极入世、周游求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洵《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