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兴于山":云在山间兴起,
"霿霿为雾":弥漫成茫茫的雾。
"匪山不仁":并非山川无情,
"天实不顾":实在是上天不眷顾。
"山川我享":山川滋养了我,
"为我百诉":我要为它百般倾诉。
"岂不畏天":难道我不畏惧上天,
"哀此下土":只是哀怜这天下的百姓。
"班班鸤鸠":斑斑点点的鸤鸠,
"谷谷晨号":在清晨“谷谷”啼叫。
"天乎未雨":上天啊,趁未下雨,
"余不告劳":我愿不辞辛劳。
"谁为山川":若无人为山川代言,
"不如羽毛":那山川就如同羽毛般轻贱。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诗的开篇描绘了云从山间兴起,渐渐弥漫成雾的自然景象。“云兴于山,霿霿为雾”,生动地展现了云雾生成、变化的过程,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后笔锋一转,诗人感慨“匪山不仁,天实不顾”,意思是并非山川无情,不能给人们带来福祉,而是上天实在不眷顾。这里将自然现象与对上天的质疑相联系,以山川为切入点,含蓄地表达出对上天不公的不满情绪,为全诗奠定了忧思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思考。“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这几句中,诗人认为山川滋养了自己,自己应替山川向天地倾诉百姓的苦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表明诗人把山川当作有灵之物,也将自身与山川紧密相连,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岂不畏天,哀此下土”,诗人直言不是不畏惧上天的威严,而是实在哀怜天下的百姓。一个“哀”字,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展露无遗,尽管畏惧上天,但他更无法漠视百姓的艰难处境,凸显出诗人心系苍生的悲悯情怀。“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班班鸤鸠,谷谷晨号”,描绘了鸤鸠色彩斑斓,在清晨“谷谷”啼叫的画面。鸤鸠的鸣叫在古人观念中常与农事、时节相关联,这里以鸤鸠晨号暗示着应未雨绸缪。“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诗人面对上天发出呼喊,即便尚未下雨(暗指未出现灾祸),自己也愿不辞辛劳地为山川、为百姓代言。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使命感,展现出他甘愿为百姓福祉奔走、不惧辛劳的坚定决心。“谁为山川,不如羽毛”,这是全诗的结尾句,意思是如果没有人愿意为山川、为百姓发声,那么山川万物就如同轻贱的羽毛一般,无人在意。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为山川代言、为百姓请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句不仅是对自身行为意义的肯定,也隐含着对世人冷漠态度的批判,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收束全诗,给人以深刻的警醒,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上一篇:宋·苏洵《初发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