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ún
xīng
shān

朝代:宋作者:苏洵浏览量:1
yún
xīng
shān
méng
méng
wéi
fěi
shān
rén
tiān
shí
shān
chuān
xiǎng
wèi
bǎi
wèi
tiān
āi
xià
bān
bān
shī
jiū
chén
háo
tiān
wèi
gào
láo
shuí
wèi
shān
chuān
máo

译文

云在山间兴起,弥漫成茫茫的雾。并非山川无情,实在是上天不眷顾。山川滋养了我,我要为它百般倾诉。难道我不畏惧上天,只是哀怜这天下的百姓。斑斑点点的鸤鸠,在清晨“谷谷”啼叫。上天啊,趁未下雨,我愿不辞辛劳。若无人为山川代言,那山川就如同羽毛般轻贱。

逐句剖析

"云兴于山":云在山间兴起,

"霿霿为雾":弥漫成茫茫的雾。

"匪山不仁":并非山川无情,

"天实不顾":实在是上天不眷顾。

"山川我享":山川滋养了我,

"为我百诉":我要为它百般倾诉。

"岂不畏天":难道我不畏惧上天,

"哀此下土":只是哀怜这天下的百姓。

"班班鸤鸠":斑斑点点的鸤鸠,

"谷谷晨号":在清晨“谷谷”啼叫。

"天乎未雨":上天啊,趁未下雨,

"余不告劳":我愿不辞辛劳。

"谁为山川":若无人为山川代言,

"不如羽毛":那山川就如同羽毛般轻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云兴于山》是宋代诗人苏洵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中借自然景象抒发感慨,开篇写云在山间兴起化为雾,以自然变化起兴。接着诗人感慨并非山川无情,而是上天不顾,表达对上天不公的不满。诗人认为山川滋养万物,为百姓诉说苦难,体现对百姓的同情。前四句从云雾变化引出对上天的质疑;中间四句写山川为百姓诉苦,表达诗人同情;后四句以鸤鸠晨号起兴,展现诗人担当。此诗虽篇幅短小,但情感深沉,体现苏洵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其语言古朴简洁,自然意象表意,构思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诗的开篇描绘了云从山间兴起,渐渐弥漫成雾的自然景象。“云兴于山,霿霿为雾”,生动地展现了云雾生成、变化的过程,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后笔锋一转,诗人感慨“匪山不仁,天实不顾”,意思是并非山川无情,不能给人们带来福祉,而是上天实在不眷顾。这里将自然现象与对上天的质疑相联系,以山川为切入点,含蓄地表达出对上天不公的不满情绪,为全诗奠定了忧思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思考。“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这几句中,诗人认为山川滋养了自己,自己应替山川向天地倾诉百姓的苦难。“山川我享,为我百诉”,表明诗人把山川当作有灵之物,也将自身与山川紧密相连,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岂不畏天,哀此下土”,诗人直言不是不畏惧上天的威严,而是实在哀怜天下的百姓。一个“哀”字,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展露无遗,尽管畏惧上天,但他更无法漠视百姓的艰难处境,凸显出诗人心系苍生的悲悯情怀。“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班班鸤鸠,谷谷晨号”,描绘了鸤鸠色彩斑斓,在清晨“谷谷”啼叫的画面。鸤鸠的鸣叫在古人观念中常与农事、时节相关联,这里以鸤鸠晨号暗示着应未雨绸缪。“天乎未雨,余不告劳”,诗人面对上天发出呼喊,即便尚未下雨(暗指未出现灾祸),自己也愿不辞辛劳地为山川、为百姓代言。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使命感,展现出他甘愿为百姓福祉奔走、不惧辛劳的坚定决心。“谁为山川,不如羽毛”,这是全诗的结尾句,意思是如果没有人愿意为山川、为百姓发声,那么山川万物就如同轻贱的羽毛一般,无人在意。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为山川代言、为百姓请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句不仅是对自身行为意义的肯定,也隐含着对世人冷漠态度的批判,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收束全诗,给人以深刻的警醒,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初发嘉州》

下一篇:宋·苏洵《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