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托舟航千里速":一家人托身于舟船,千里行程速度很快,
"心期京国十年还":心里期望着前往京城,计划十年后归来。
"乌牛山下水如箭":乌牛山下的江水水流湍急如飞箭一般,
"忽失峨眉枕席间":转眼间峨眉山就在枕边席间消失不见了。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发愤为学,宝元间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其文风雄奇高古,散文以气势胜,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严谨,妙喻连篇。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代表作品有《几策》《六国论》《赠陈景回》等。著有《嘉祐集》。
1. 分段赏析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两句描绘了出行的情景与内心期许。“家托舟航”直白地写出一家人依靠舟船出行,“千里速”表明舟行速度之快,短短数字便勾勒出旅途的动态感;“心期京国十年还”则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期望,“期”字点明对未来的期盼,打算前往京城,并且计划十年后归来,清晰地展现出诗人对行程和未来的规划,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两句着重描写行船途中的所见所感。“乌牛山下水如箭”运用比喻手法,将乌牛山下的水流比作飞箭,形象生动地写出水流的湍急,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舟船在急流中快速前行的紧迫感;“忽失峨眉枕席间”,“忽失”二字突出变化之快,峨眉山原本还在视野之中,转眼间就从枕边席间消失不见,既体现了船行速度之快,也暗含诗人对故乡峨眉山的留恋,在急速的行程变化中,流露出淡淡的离乡之情。
上一篇:宋·苏洵《游嘉州龙严》
下一篇:宋·苏洵《云兴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