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hái
shi
guī
lái

朝代:宋作者:李之仪浏览量:1
hái
shì
guī
lái
qián
wèn
hǎo
fēng
yǐn
dào
jīng
xíng
chù
shēng
niǎo
yòu
cuī
gēng
cǎo
zhǎng
liǔ
àn
chūn
jiāng
liáo
dǎo
chéng
shū
yōng
yǒu
qiě
péi
lǎo
chóu
tiān
shù
duō
qíng
wéi
yǒu
miàn
qián
shān
suí
cháo
shuǐ
lái
huán

译文

还是回来了,依旧像从前一样问路寻渡。一阵好风将我引到常走的那条路。几声清脆的鸟啼仿佛在催促春耕,野草疯长、柳荫浓密,春天已近迟暮。一生潦倒无所成就,疏懒闲散本是天性。暂且陪着乡间老人消磨时日,顺应这天命安排。唯有面前的青山最是多情,它不随着潮水涨落而时来时去。

逐句剖析

"还是归来":还是回来了,

"依前问渡":依旧像从前一样问路寻渡。

"好风引到经行处":一阵好风将我引到常走的那条路。

"几声啼鸟又催耕":几声清脆的鸟啼仿佛在催促春耕,

"草长柳暗春将暮":野草疯长、柳荫浓密,春天已近迟暮。

"潦倒无成":一生潦倒无所成就,

"疏慵有素":疏懒闲散本是天性。

"且陪野老酬天数":暂且陪着乡间老人消磨时日,顺应这天命安排。

"多情惟有面前山":唯有面前的青山最是多情,

"不随潮水来还去":它不随着潮水涨落而时来时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是北宋李之仪所作的一首词。上阕描绘了词人归来问路,在好风引导下到达常经之地,听到啼鸟催耕、看到草长柳暗,点明暮春时节乡村的田园风光。下阕直抒胸臆,词人感慨自己潦倒疏慵,只能与野老相伴顺应天命。此词语言自然质朴,风格清新。借景抒情,以乡村暮春景色为衬托,表达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失意,同时借面前山不随潮水来去,暗示自己坚守本心、隐逸山林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中,“还是归来,依前问渡”直白地写出词人归来问路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好风引到经行处”赋予风以人的“引领”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悠然随性之感。“几声啼鸟又催耕,草长柳暗春将暮”描绘了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啼鸟催耕勾勒出田园的生机与农事的繁忙,“草长柳暗”点明时节,暗含春光将逝的淡淡惆怅。下阕中,“潦倒无成,疏慵有素”直接吐露词人人生失意、一事无成的苦闷,以及自身疏懒闲散的性情。“且陪野老酬天数”体现出词人无奈之下,只能与乡村野老相伴,顺应天命的消极心境。“多情惟有面前山,不随潮水来还去”则以景结情,将面前山拟人化,赋予其“多情”的特质,以山不随潮水来去,暗示自己渴望坚守本心、远离世俗纷扰,委婉地表达出一种隐逸之情,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之仪《留春令·梦断难寻》

下一篇:宋·李之仪《减字木兰花·乱魂无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