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勉而中":无需勉强便能契合中道,
"不思而得":不用刻意思索便能有所收获。
"从容中道":从容不迫地遵循中道,
"是为极则":这便是修行的最高准则。
"胡来胡现":胡人前来便以胡人形象显现,
"汉来汉现":汉人前来便以汉人形象显现。
"随所运用":随顺不同根器运用教法,
"莫非方便":无不是契合众生的方便法门。
"在迩求远":真理近在眼前却偏要远求,
"知深昧浅":知晓深奥义理却不明浅显道理。
"头上安头":如同在头上叠加头颅,
"以口为眼":把嘴巴当作眼睛般颠倒迷乱。
"以相而现":借助外在形象显现教化,
"略无异同":本质上并无差别。
"一有所扣":一旦有人叩问求法,
"则犹撞钟":便如同撞钟般应机回应。
"缘不我契":只因机缘未与我契合,
"漫尔形容":只能粗略地加以形容。
"稽首导师":叩首致敬导师,
"如日方中":您的智慧如正午太阳般光芒普照。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分段赏析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为极则。”首句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基,赞叹宝觉无需刻意强求便能契合大道,不用思索便能领悟真谛,举止从容间已暗合天理至则。此句跳出具体修行细节,直抵“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既体现作者对儒释相通的认知,也为全文奠定了对修行者终极境界的推崇基调。“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随所运用,莫非方便。”此句转向佛教“众生皆可度”的慈悲观,言宝觉面对不同身份、文化背景的众生,皆能以相应形象显现,所用教法无不是契合根机的方便之门。“胡”“汉”代指不同群体,体现其教化的普适性,“随所运用”四字更见其圆融无碍,暗含对大乘佛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的阐释。“在迩求远,知深昧浅。头上安头,以口为眼。”笔锋陡转,直指世人通病:真理本在近处却偏要远求,知晓深奥道理却不明浅显真谛,如同在头上叠头、以口代眼般荒谬。四个短句以比喻与夸张手法,辛辣批判世人的执迷不悟,语言简练而讽刺意味浓厚,为后文凸显宝觉的觉悟作铺垫。“以相而现,略无异同。一有所扣,则犹撞钟。”回归对宝觉的描写,言其虽借“相”显现教化,却始终不离本质。“略无异同”强调其教法核心的一致性,而“如撞钟”之喻则进一步说明其回应叩问时,必依对方根器给予恰如其分的启发,如钟声清远,余韵悠长,尽显“大机大用”的禅门风范。“缘不我契,漫尔形容。稽首导师,如日方中。”收束全文,作者自谦因机缘未深,只能粗略描述宝觉境界,末句以“如日方中”的光辉意象,将导师的智慧比作正午烈日,既呼应前文“中道”的永恒性,又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收束全篇,使崇敬之情具象可感,余韵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