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薄幸":青楼中薄情之人,
# 薄幸:薄情,负心。幸:一作“倖”。,青楼:指妓院。
"已分终难偶":早已料定难以相伴终生。
"寻遍绮罗间":寻遍身着华服的女子,
"悄无个、":竟没一个、
"眼中翘秀":称心中意的佳人。
# 翘秀:高出众人、出类拔萃的人。
"江南春晓":江南春日拂晓,
"花发乱莺飞":百花绽放,黄莺乱飞,
"情渐透":情意渐生。
"休辞瘦":莫推辞为情消瘦。
"果有人相候":果然有一人在等候。
"醉乡路稳":醉乡之路安稳,
"常是身偏后":却总觉身影落后于他人。
"谁谓正欢时":谁料正当欢娱时,
"把相思、":把相思、
"番成红豆":竟化作颗颗红豆。
# 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种子的统称。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千言万语":千言万语,
"毕竟总成虚":终究成空,
"章台柳":章台的柳树。
"青青否":是否依旧青翠。
"魂梦空搔首":魂牵梦绕中,徒然搔首怅惘。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女性口吻诉说恋人薄情后的相思之愁,结合“红豆”“章台柳”等经典意象,通过伤春、醉酒、魂梦等场景渲染哀怨情绪。
2. 分段赏析
上片主要写对好友的宽慰。“青楼薄幸,已分终难偶。”开篇点明风月场中“薄情易见、真情难寻”的现实,“已分”奠定无奈基调,暗含对虚假情爱的失望。词人随后笔锋一转,以“寻遍绮罗间,悄无个、眼中翘秀”勾勒出徒劳寻觅的画面:曾经惊艳时光的佳人,如今消失在茫茫人海,遍寻不见。此处“绮罗”不仅描绘女子华服,更隐喻尘世繁华中的虚幻情事。而“江南春晓,花发乱莺飞,情渐透”一句,以盎然春景为背景,繁花盛放、莺啼纷乱,看似生机勃发,实则暗藏情乱如麻的隐喻。春景越绚烂,内心的怅惘与伤痛越鲜明。最后,“休辞瘦。果有人相候”如温和的劝说,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暗含深意:若真有值得之人,为其憔悴亦无妨,言外之意直指当下这段感情的不值得。下片词人以生活哲理为引,道出“醉乡路稳,常是身偏后”的感慨。借饮酒沉醉方能忘却烦恼的生活常识,暗示友人:只有经历过后,才懂得及时放下的珍贵。此句既是对友人的劝解,也似词人自我开解的喟叹。随后,“谁谓正欢时,把相思、番成红豆。千言万语,毕竟总成虚,章台柳”几句,直击友人沉溺情伤的问题。“红豆”本是相思象征,却在此处化为虚幻;“章台柳”的典故,既暗指烟花之地的薄情,又以柳树的飘摇不定,隐喻感情的不可靠。友人沉溺于过往欢愉,将相思化作执念,殊不知千言万语终成虚妄。最后,“青青否。魂梦空搔首”以诘问收尾,似在质问友人:青春易逝,若执着于无果之情,不过是徒增烦恼,梦醒时分,只剩白发搔更短的无奈。
上一篇:宋·李之仪《千秋岁·再和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