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江南":初到江南,
"三逢此夜":三次恰逢这个夜晚,
"举头羞见婵娟":抬头羞愧地望着明月高悬。
"黯然怀抱":心中愁闷难解,
"特地遣谁宽":不知该向谁倾诉才能宽心。
"分外清光泼眼":月光格外明亮刺眼,
"迷滉漾、":波光粼粼、
"无计拘拦":难以遮掩。
"天如洗":夜空明净如洗,
"星河尽掩":银河的光辉都被遮蔽,
"全胜异时看":这景象胜过往日所见。
"佳人":佳人啊,
"还忆否":可还记得,
"年时此际":那年此时,
"相见方难":我们相见本就艰难如隔千山。
"谩红绫偷寄":徒然寄去红绫信物,
"孤被添寒":独自盖着被子更添寒意难眠。
"何事佳期再睹":为何重逢的喜悦,
"翻怅望、":反而充满惆怅、
"重叠关山":因遥远的关山阻隔。
"归来呵":归来吧,
"休教独自":别再让我独自一人,
"肠断对团圆":在团圆时刻肝肠寸断。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分段赏析
“一到江南,三逢此夜,举头羞见婵娟”三句点明地点与时间,词人来到江南后,三度在八月十六夜抬头望月,一个“羞”字,将词人复杂的情感含蓄展现,既暗含对过往经历的愧悔,又饱含因思念而难以直面明月的怅惘。“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词人内心的愁绪与孤寂,“黯然”生动地描绘出其低落的心境,“遣谁宽”则以疑问的方式,强调无人能为自己排解忧愁,更显凄凉。“分外清光泼眼,迷滉漾、无计拘拦”三句着重描写月色,“分外清光泼眼”生动地写出月光的明亮耀眼,“迷滉漾”描绘出月光下水波荡漾、光影迷离的景象,“无计拘拦”则进一步突出这美好月色的肆意流淌,令人沉醉又难以把握。“天如洗,星河尽掩,全胜异时看”三句继续写夜空之景,“天如洗”简洁而形象地描绘出天空的澄澈明净,“星河尽掩”凸显出月光的明亮璀璨,以至于星河都黯然失色,“全胜异时看”则表明今夜月色之美远超以往所见,为下文情感抒发营造氛围。“佳人,还忆否,年时此际,相见方难”四句以问句开篇,直接呼唤佳人,回忆往昔此时相见的艰难,勾起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铺垫。“谩红绫偷寄,孤被添寒”两句写词人的相思行为,“谩红绫偷寄”写出词人寄信传情却不知佳人能否收到的无奈,“孤被添寒”则通过描写自身感受,以“孤”“寒”渲染出独守空床的孤寂凄凉。“何事佳期再睹,翻怅望、重叠关山”三句写本以为能重逢却依旧被关山阻隔的怅惘,“何事”以疑问语气表达内心的不解与遗憾,“翻怅望”突出情感的反转,“重叠关山”则形象地描绘出相见的重重阻碍。“归来呵,休教独自,肠断对团圆”三句是词人对佳人的殷切期盼,希望佳人归来,不要独自面对团圆之夜而伤心断肠,饱含着对佳人的关怀与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