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复记佳节":哪里还会记得美好的节日,
"饱食睡亭午":吃饱后睡到正午。
"虽不负此身":虽然没有辜负这身体,
"倦听亦良苦":听腻了也十分辛苦。
"念初入此门":想起当初进入这门时,
"只作十日数":只当作十来天计算。
"那知如忍炎":哪知像忍受炎热一样,
"倏尔到角黍":转眼就到了吃粽子(的端午)。
"本非来质秦":本来不是来秦国做人质,
"盖异行怨楚":大概不同于(屈原)因行为遭楚地人怨恨。
"端为城旦拘":偏偏被像城旦一样拘禁,
"独与缧绁语":独自和囚绳说话。
"深坑偶未埋":偶然没被埋进深坑,
"大镬仅逃煮":勉强逃过被大锅煮的命运。
"净持诸愿力":清净地秉持各种愿力,
"妙地叩初祖":到美好的地方叩拜初祖。
"会当纵奔鹿":应当放纵自己像奔跑的鹿一样自由,
"遂与搏猛虎":于是和猛虎搏斗。
"蹇余愧平生":我生平有愧,
"何适非龃龉":到哪里不是不顺遂呢。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分段赏析
“岂复记佳节,饱食睡亭午”开篇写自己已不再记得端午这个佳节,吃饱后一直睡到正午。“岂复记”体现出对节日的淡漠,背后是心境的消沉;“饱食睡亭午”的日常场景,透露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虽不负此身,倦听亦良苦”说虽然没有辜负自己的身体,听多了外界的声音也觉得十分辛苦。“不负此身”是一种自我安慰,“倦听良苦”则道出内心的疲惫与煎熬,将身体的安适与心灵的苦楚相对比,更显伤感。“念初入此门,只作十日数”回忆当初进入这门时,只当是短短十日。“念”字引出回忆,“只作十日数”写出当初的预想,与后来时光飞逝至端午形成对比,突出了身不由己的无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知如忍炎,倏尔到角黍”没想到像忍受炎热一样,时光转眼就到了吃粽子的端午。“忍炎”比喻忍受煎熬,“倏尔”写出时间过得之快,从初入此地到端午的变化,凸显出处境的艰难与无奈。“本非来质秦,盖异行怨楚”表明自己本不是来像人质一样留在秦国,也不同于因行为遭楚地人怨恨的情况。用典表明自身处境的独特性,既不是人质般的受困,也不是屈原式的遭怨,却同样身不由己,感慨深沉。“端为城旦拘,独与缧绁语”说自己偏偏像城旦一样被拘禁,只能独自与囚绳说话。“城旦”“缧绁”描绘出受困的状态,“独与”体现出孤独,将处境的艰难具象化,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压抑与无助。“深坑偶未埋,大镬仅逃煮”说自己偶然没被埋进深坑,也勉强逃过被大锅里煮的命运。用夸张的说法写出处境的危险,“偶未”“仅逃”体现出侥幸,也暗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与恐惧。“净持诸愿力,妙地叩初祖”写自己清净地秉持各种愿力,到美好的地方叩拜初祖。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净持愿力”“叩初祖”的行为,透露出对解脱的渴望,与前文的压抑形成对比,却也难掩无奈。“会当纵奔鹿,遂与搏猛虎”说总会有放奔鹿、与猛虎搏斗的时候。用“纵奔鹿”“搏猛虎”象征摆脱束缚、展现力量,表达了对改变处境的期盼,为沉郁的诗风增添了一丝力量。“蹇余愧平生,何适非龃龉”结尾感叹自己生平有愧,无论到哪里都不顺遂。“蹇余”是自谦之词,“何适非龃龉”概括了一生的坎坷,将个人的失意与平生经历相联系,情感沉郁,余味悠长。
下一篇:宋·李之仪《题郭熙画扇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