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干拍遍等新红":我一遍遍抚摸着栏杆,焦急地等待着新开的花儿,
# 拍遍:一作掐遍。
"酒频中":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酒,
"恨匆匆":只恨光春光飞逝的太匆匆。
"投得花开":好不容易盼到花儿开了,
"还报夜来风":夜里一阵风又把它摧残凋零。
"惆怅春光留不住":真是惆怅啊,这美好的春光怎么也留不住,
"又何似":既然终究要逝去,
"莫相逢":还不如当初就不要相遇。
"月窗何处想归鸿":月光洒在窗上,我在哪里思念着那归来的大雁呢,
"与谁同":此刻能与谁共度?
"意千重":心中思绪万千,千回百转。
"婉思柔情":那些缠绵的思念、温柔的情意,
"一旦总成空":一下子全都成了空,化为泡影。
"仿佛么弦犹在耳":恍惚间,那细弱的琴弦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应为我":远方的那个人啊,想必也正因思念着我,
"首如蓬":而愁得头发散乱如蓬草一般了吧。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阑干拍遍等新红”此句刻画主人公百无聊赖、焦灼期盼的情态。“阑干拍遍”以反复抚摸栏杆的动作细节,生动传达出内心的烦闷与漫长等待。“等新红”点明所盼之物是新开的花,一个“等”字透露出急切与时间的难熬。“酒频中,恨匆匆”两句直抒胸臆,揭示借酒消愁却愁更愁的心境。“酒频中”强调饮酒次数多、程度深。“恨匆匆”则道出心中郁结的核心——对时光飞逝、美好难留的深切遗憾与怨恨,“匆匆”二字形象概括了时光无情流逝之感。“投得花开,还报夜来风”此句写命运弄人,希望落空。“投得花开”意为好不容易盼到花开,却立刻被“夜来风”摧残。前后形成强烈转折,以自然现象喻指人生无常、好景不常的无奈。“惆怅春光留不住,又何似,莫相逢”三句直抒因春光易逝引发的深沉感慨。“惆怅春光留不住”点明核心情绪与缘由。“又何似,莫相逢”是激愤之语,意为:既然终究留不住,那还不如当初不曾拥有相逢。这种“相见争如不见”的极端想法,深刻反衬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极度痛惜和无力感。下片“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意千重”转向月夜怀人,意境孤寂迷茫。“月窗”点明时间地点,营造清冷氛围。“何处想归鸿”以问鸿雁归处,暗喻所思之人远在天涯,音信渺茫。“与谁同?意千重”连用两问,前者叹无人相伴的孤独,后者言内心思绪万千、百转千回,“千重”极言愁思之深广复杂。“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此句是对过往情思的总结与哀悼。“婉思柔情”概括了昔日细腻缠绵的情感。“一旦总成空”则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宣告这一切美好都已彻底破灭、化为乌有。“一旦”强调变故之突然,“总成空”三字饱含绝望与幻灭感,是全词情感的低谷。“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结尾三句是深情的幻觉与自伤。“仿佛么弦犹在耳”写仿佛还能听见恋人弹奏的琴声,以听觉上的错觉表现刻骨铭心的思念。“应为我,首如蓬”是词人设想对方若见己容,必会因其憔悴而心疼。以“首如蓬”这一夸张意象,生动描摹出因思念而形容枯槁的自我形象,将内在愁苦外化为可见之态,情深意切,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李之仪《好事近·直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