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词云":直白地说啊:
"一弄醒心弦":那乐曲一奏响,就触动了我内心的琴弦,
"情在两山斜叠":情思萦绕在那两两相对、斜斜层叠的山峦之间。
"弹到古人愁处":弹到古人抒发哀愁的地方,
"有真珠承睫":眼中竟有珍珠般晶莹的泪滴顺着睫毛落下。
"使君来去本无心":您啊,来来去去本就是无心之举,
"休泪界红颊":不要让泪水在那红润的脸颊上划出痕迹呀。
"自恨老来憎酒":只恨自己年老后越发厌恶酒了,
"负十分蕉叶":辜负了那一杯杯美酒。
"相见两无言":相见之时彼此默默无言,
"愁恨又还千叠":愁与恨却又层层叠叠地堆积起来。
"别有恼人深处":还有那特别让人烦恼的情绪,
"在懵腾双睫":潜藏在那迷迷糊糊、似睁非睁的眼睫之中。
"七弦虽妙不须弹":这七弦琴虽然弹奏出的乐曲美妙无比,但也没必要再弹了呀,
"惟愿醉香颊":只盼望着能沉醉在那散发着香气的脸颊旁。
"只恐近来情绪":只是担心近来这情绪啊,
"似风前秋叶":就如同那在风前瑟瑟发抖的秋天的树叶一般,飘摇不定、落寞凄凉。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分段赏析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开篇通过琴音引发情思,“醒心弦”将无形的情思具象化,仿佛情思如被唤醒一般。“两山斜叠”形象地描绘出情思的层层堆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进一步渲染这种愁绪,泪水如珍珠般挂满眼睫,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哀伤,让读者感受到词人情感的深沉。“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蕉叶。”此句体现出词人的无奈与自我克制。“使君来去本无心”表明对方的来去并非有意,词人劝慰自己或对方不要让泪水弄花了红颊。“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蕉叶”,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上了年纪厌恶饮酒,辜负了美酒,暗示着内心的愁苦无法借酒消解,体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描绘出两人相见时的情景,“两无言”却愁恨更甚,将情感推向高潮。“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进一步刻画内心的愁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恼人情感藏在迷蒙的双眼之中,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香颊。只恐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七弦虽妙不须弹”体现出词人的逃避心理,美妙的琴音也无法排解内心的愁苦,只愿沉醉在微醺之中。“只恐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最后以秋叶在风前飘零作比,担心自己的情绪如同秋叶般脆弱、飘零,深化了全词的哀伤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