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尽微风不见江":微风渐渐停息,江面平静如镜。
"分明天水共澄光":天水相连,一片澄澈明亮。
"由来好处输闲地":向来美好的地方不如闲适之地,
# 输闲地:输于闲地,不如僻远闲暇之地。,由来:自古以来。
"堪叹人生有底忙":可叹人生究竟在忙些什么。
# 底:何、什么。
"心既远":心灵若远离纷扰,
# 心既远:心情超逸、胸怀旷达。
"味偏长":生活滋味便格外悠长。
"须知粗布胜无裳":应当知道,粗布衣服也胜过没有衣裳。
# 裳:遮蔽下体的衣裙,此处泛指衣服。
"从今认得归田乐":如今懂得归田的乐趣,
# 归田:解甲归农,辞官退隐。
"何必桃源是故乡":何必非要把桃源当作故乡呢。
# 桃源: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后世常以桃源、桃花源、武陵溪、武陵源等代指绝尘远俗、清幽宁谧的隐逸避世之地。
北宋文学家
李之仪(1035?~1117?),北宋文学家。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历官提举河东常平。曾从苏轼游。李之仪能诗文,尤工词。其文风深受苏轼影响,诗“轩豁磊落”,平淡流畅,各体诗均有佳作。其小令尤清婉峭倩,情意深切,语言浑然脱俗,风格婉丽,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苏轼称赞其尺牍“入刀笔三昧”。他还有词论,强调词体自有一种风格,须语尽而意不尽。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乡咏史词。全诗通过密集的历史典故,描绘了诗人流落北朝、身仕异国的羁旅之悲,深刻体现了被迫屈身事敌的无奈心境与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以澄明江景映射内心的清朗静谧,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景中含情,为下片抒怀奠定基调。化用:“心既远”化用陶渊明《饮酒》“心远地自偏”,暗含词人对陶渊明归隐哲学的认同,以经典诗句强化自身“远离尘俗即得自在”的人生态度,含蓄而富文化底蕴。对比:“粗布胜无裳”以“粗布”(简朴物质)与“无裳”(匮乏状态)对比,突出精神满足对物质需求的超越,反衬出“心远”带来的生活滋味,以小见大,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结尾“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收束全词,直接点明“归田之乐”才是心灵归处,无需追寻虚幻桃源,将归隐理想落实于现实生活,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3. 分段赏析
上片:“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勾勒姑溪河风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词人陶醉其间,兴发感慨:历来称善之地终输于闲散之境,眼前风物足令人生之忙为何的慨叹。下片:“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词人无心官场,于名利渐趋淡薄,宁守清贫而绝劳心之累。“心既远”化用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暗合其当下生活,正是对陶氏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践行。“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意谓悟得归田之乐的真意,便不必执念于桃源胜境——人生何处不能寻得如故乡般的宁静?此句象征词人从热衷功名到淡泊自守、从奔忙劳形到闲散适意、从心灵拘囿到自在洒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