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皇华过二京":我能想象使者经过二京的情景,
# 二京:南宋使臣赴金,要经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东京(今河南开封)。,皇华:很大的光华,是称颂使臣之辞。
"壶浆夹道万人迎":成千上万的人捧着美酒夹道欢迎。
# 壶浆:以竹篮盛饭食,以壶盛酒浆来欢迎百姓拥护的军队。诗中指南宋使臣。
"连昌宫里桃应在":旧时宫里的千叶桃树应该还在,
# 连昌宫:唐代宫殿,在洛阳。诗中指代北宋宫殿。
"华萼楼前鹊定惊":往日楼阁的喜鹊一定也惊喜万分。
# 华萼楼:即唐玄宗时的花萼相辉楼,在长安。此借指北宋宫邸。
"但说帝心怜赤子":人们只说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
# 赤子:指人民百姓。,帝心:皇帝之心。
"须知天意念苍生":要知道老天爷也同情受苦的百姓。
# 苍生:百姓。,天意:上天之意。
"圣君大信明知日":圣明君主的信义光明犹如白日,
# 圣君:指宋高宗赵构。
"长乱何须在屡盟":又何必屡屡议和使祸乱延伸。
# 长乱何须在屡盟:《诗经·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描绘了对出使场景的想象画面。体现了李清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营造出深沉凝重、饱含忧虑的氛围。表达了她期望韩肖胄在外交事务中为国家谋福祉、救百姓于水火的急切心情,充分展现出李清照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与政治远见。
2. 写作手法
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诗人想象韩肖胄作为朝廷使者出使经过二京(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北宋旧都,当时已沦陷)时,受到沦陷区百姓夹道欢迎、以壶浆相迎的场景。通过想象,既表现出百姓对南宋朝廷使者的期待,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姓渴望回归宋朝统治的心声,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用典:“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连昌宫是唐朝宫殿,在安史之乱后衰败,此处借连昌宫暗示北宋宫殿如今的荒废;华萼楼是唐玄宗时所建,象征兄弟和睦,这里以华萼楼代指北宋旧宫。运用这两个典故,以古喻今,借唐朝兴衰暗示北宋的覆灭与南宋面临的危机,含蓄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丰富了诗歌内涵。直抒胸臆:“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直接表明皇帝应心怀怜悯关爱百姓,上天也关注苍生疾苦。诗人直接抒发对朝廷的期望,希望统治者能以百姓为重,展现出强烈的民生关怀,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对比:“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将圣明君主的诚信比作太阳,强调只要君主有诚信,无需频繁与金国结盟就能平息战乱。通过“大信”与“屡盟”的对比,突出诚信的重要性,也委婉地对朝廷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评,引发对国家长治久安策略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以想象之笔描绘出韩肖胄出使北方沦陷区时,百姓热烈欢迎的场景。这一想象展现出沦陷区百姓对南宋朝廷的向往,他们渴望重回祖国怀抱,也表达了李清照对韩肖胄出使能带来希望的期盼。颔联“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诗人巧妙运用典故,借连昌宫和华萼楼,含蓄地指出北宋昔日繁华不再,如今宫殿衰败,暗示国家经历的沧桑巨变与面临的艰难处境,流露出深深的家国之痛。颈联“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强烈呼吁皇帝要心怀百姓,关注苍生疾苦。在国难当头之际,李清照将希望寄托于统治者的仁政,展现出她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尾联“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诗人以对比手法,强调君主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君主圣明有信,就不必频繁与金国签订盟约来维持表面和平,批判了南宋朝廷在外交上的软弱,期望朝廷能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实现国家安定。
下一篇: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