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萧萧上锁窗":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
# 锁窗:窗棂作连锁形的图案,名琐窗。锁,即连环,亦作“琐”。,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寒:《历代诗余》作“尽”。
"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
#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梦断偏宜瑞脑香":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秋已尽":秋天快要过去了,
"日犹长":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 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不如随分尊前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
# 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随分:随便,随意。
"莫负东篱菊蕊黄":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 东篱菊蕊黄:化用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思乡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秋日的景致,词人以醉酒之态入笔,借景抒情,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深沉浓烈的乡愁,体现出李清照晚期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悲慨的笔触下饱含着对往昔岁月、故土家园的眷恋,凄婉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中“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借寒日、梧桐、秋霜等秋日衰败之景,抒发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将自身落寞情绪融入景中,以景的凄凉烘托心境的悲凉。下片“秋已尽,日犹长”,以秋末冬初昼短夜长的时令特点,与词人主观感受的“日犹长”对比,借景凸显出愁绪满怀下度日如年之感,情与景相互交融。用典:“仲宣怀远更凄凉”句,巧用王粲(字仲宣)的典故。王粲曾因战乱避难荆州,登楼作《登楼赋》抒发思乡怀归与壮志难酬之情。李清照在此处,以王粲自比,将自身因战乱而孤身漂泊、远离故土的凄凉境遇,与王粲的思乡之情相融合,借王粲怀远的典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思归不得的幽怨,以及南渡后飘零无依的愁苦心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叙事,如实展现饮酒情境。开篇勾勒寒日洒在梧桐树上的画面,“萧萧”二字,仿若寒风拂过,携来萧条孤寂之感,“琐窗”精致雕花,锁住一方清冷。那寒日缓缓“上”升,光影于窗棂间挪移,可见作者长久凝视,满心皆是百无聊赖。梧桐逢秋早早凋零,所谓“恨霜”,实则是人心有恨,借草木之态抒发自身孤独寂寥。心情烦闷,便借酒释怀,酒入愁肠,不觉沉醉,悠悠醒转,唯觉瑞胸熏香丝丝缕缕,萦绕鼻尖,沁人心脾。“喜”“宜”乍看透着欢愉,细究却是悲音,“酒阑”明示酒局将尽,此时特爱苦茶,正因酒意深沉,需茶解酒,而酒饮得多,恰是愁绪厚重的映照。“宜”字更妙,看似夸赞香气宜人,实则借香渲染周围环境的清冷寂静,唯此清寂之中,熏香方能袅袅升腾,愈发浓郁,叫人感触深切。下片深挖饮酒根由。“秋已尽,日犹长”,短短六字,道出词人与众不同的秋日感触,白昼似无尽头,徒增烦闷。援引王粲思乡典故,以仲宣自比,孤身羁旅、归乡无门的幽怨如泉涌。深秋本就凄清萧瑟,叠加上思乡的熬煎,心境愈发悲凉,“犹”字凸显主观错觉,“更”字强化内心实感,二者携手,将乡愁渲染得愈发浓烈。收尾处却故作洒脱,时已深秋,篱外菊花绚烂盛放,金色花瓣熠熠生辉,恰似晋代诗人陶潜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景致,词人便以此自慰:归乡无望,莫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性畅饮,切莫辜负这菊傲秋霜的美好秋光。“随分”一词,尽显随意自在,可这表面的豁达,背后却隐匿着无尽乡愁,欲盖弥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内涵丰富,不单单是寻常的悲秋词,更是一首满怀伤痛、情思深沉的悼亡作品。词里蕴含的乡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故国覆灭、自身漂泊无依的凄惨境遇相融,二者交织,让那份忧愤愈发浓烈深沉,满溢着词人对往昔家国的眷恋、对当下处境的悲叹,读来令人揪心,尽显“伤心人”的无尽哀愁。
# 这首词音律流美圆润,如珠落玉盘。初读时,首先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受。可是,细加玩味,便能欣赏到它跌宕的情致。上下两阕在层层抒写深秋凄凉情景之后,都能自然地撇开愁情,别开生面,恰如陆游所吟咏的越中风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篇末展现东篱把酒赏菊的情景,虽系日常生活的叙写,却饶有象征意味。东篱黄菊在风刀霜剑威压下盛开,高标独立的气韵,和女词人暮年飘零异乡,依然坚忍不拔,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创造出像《声声慢》这样不朽词章的精神风貌,可谓神似。这首词以“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开篇,写清晨,情景凄清。但是它以“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完篇,写黄昏,色调明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为有女词人的豁达明智,在这晚风萧萧入锁窗的漫长秋夜,她的身心该会更安宁一些吧!这首词的结尾,堪称余韵留春!
现代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
# 这首出自女词人晚期之手的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而这两者,又都通过词中抒情形象的多侧面来表现出的。拿现今小说理论来讲,就是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合而成的复合的抒情形象(也即作者的自我形象)。但是,李清照却又非一个普通的思妇或怨女可比——她更是一个才女、甚至是一个巾帼须眉!……李清照所写的很多词作,就不仅体现了女性作者常有的那种婉约细致的特色,而且另还带有某种士大夫文人(男性)的气息。这首《鹧鸪天》,就正好体现了那种男性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比如词中写到的“酒阑更喜团茶苦”“不如随分尊前醉”,就倜傥有丈夫气,并无闺中女子那种扭捏软弱之态。这就使这首总体是柔的婉约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刚性风格。柔与刚的适度的结合或统一,就是它独特的艺术美感之所在……这首词就不仅是一首普通的悲秋之作,而且是一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的悼亡之作。
现代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巴蜀书社《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上一篇:宋·李清照《春帖子皇帝阁》
下一篇:宋·李清照《多丽·咏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