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宫催解粽":宫廷中的人催促着剥食粽子,
# 解粽:《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岁时杂记》京师人以端午日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为胜,叶短者输,或赌博,或赌酒。”陆游《初夏》诗“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三宫: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三宫。《汉书·王嘉传》:“自贡献宗庙三宫,犹不至此。”颜师古注:“三宫,天子,太后,皇后也。”
"妆罢未天明":梳妆完毕后,天色还未破晓。
# 妆罢未天明:《癸巳类稿》、《绣水诗抄》等作“团箭彩丝萦”。
"便面天题字":团扇上题写着皇帝亲笔书写的字迹,
# 天题字:即皇帝题字于扇。天:指皇帝。,便面:扇子。《汉书·张敞传》:“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捕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日屏面。”
"歌头御赐名":宴会上所唱的歌辞,被皇帝赐予了专属名称。
# 御赐名:皇帝赐名。,歌头:唐宋曲中篇名。指歌曲头一部分的第一段。如《水调明歌头》《六州歌头》等等。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分段赏析
首句“宫催解粽”:节令习俗的生动速写。“解粽”是端午特有的饮食习俗——剥食粽子。古人以“解”代“剥”,更添雅趣。“宫催”二字,点明宫廷中端午的仪式感:宫人催促着准备解粽,暗示节日流程的紧凑与庄重。粽子作为端午核心意象,本是民间寻常食物,入得宫廷,便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催”字既写时间之迫(端午需应时),亦暗写宫廷生活的规律性:节令一到,上上下下各司其职,连饮食都需按礼而行。次句“妆罢未天明”:女性晨起的私密心绪。“妆罢”指女子梳妆完毕,“未天明”则强调时间之早。宫廷后妃需晨起理妆,以应宫规或节令朝贺,但“未天明”的细节,透露出一种静谧中的辛劳。李清照善写女性日常,此句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天未亮便完成妆扮,或许是因端午朝会、赐宴等重要活动需提早准备;而“妆罢”后的空寂,又隐约透出深宫女子对时光流逝的敏感——青春在重复的礼仪中悄然消磨,唯有节令的循环提醒着岁月的脚步。三句“便面天题字”:皇家恩宠的物质呈现。“便面”是古代女子遮面的团扇,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天题字”指扇面由皇帝亲自题字,此乃宫廷中极高的荣耀。端午赐扇是宋代宫廷习俗(如《东京梦华录》载“端午赐百索、艾花、银样鼓吹、扇子”),而“御题”更显殊荣。此句以“便面”为载体,将帝王的恩宠具象为一把题字的团扇,既是节令赏赐的实物,也是后妃身份的象征。末句“歌头御赐名”:雅趣与等级的双重意味。“歌头”或指歌词的开篇(如词牌“水调歌头”),或代指宫廷宴乐中的歌辞;“御赐名”即皇帝为歌辞赐名。端午宴饮常有歌舞助兴,帝王赐名歌辞,既是对节令雅集的重视,亦是对臣属(或后妃)才学的肯定。此句将端午的娱乐活动升华为皇家文化互动,暗含“君臣同乐”的政治意味,却因“御赐”二字,添了几分庄重与仪式感。
上一篇:宋·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下一篇:宋·李清照《浪淘沙·素约小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