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夏六月":绍兴三载六月间,
# 三年夏六月:三年夏六月:三年,指公元1133年(宋高宗绍兴三年)六月,当为五月,此误。
"天子视朝久":高宗听政好几年。
"凝旒望南云":神情专注思亲眷,
# 南云:南天之云。天子面南而坐,故所望为南云。,凝旒:指天子冕脆一动不动,形容庄重严肃。旒,古代帝王之冕前后所悬垂的玉穗。《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邃廷。”
"垂衣思北狩":治理有方父兄念。
# 北狩:狩,本意为狩猎,引申为出巡。宋徽、钦二宗被掳北去,不敢明言,托词出巡,故曰北狩。,垂衣:言天下太平而无为。《周易·系辞》下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如闻帝若曰":仿佛闻听皇帝言,
"岳牧与群后":朝廷上下多百官。
# 群后:各位诸侯,泛指百官。,岳牧:泛指朝廷百宫。岳,尧帝时以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诸侯。牧,一州之长为牧。
"贤宁无半千":岂无贤臣似半千,
# 半千:《孟子·公孙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古人遂以“半千”为贤者兴起之时。如《新唐书·员半千传》:“半千始名余庆,生而孤,为从父鞠爱。羁通书史。客晋州,州举童子,房玄龄异之。对诏高第,已能讲《易》、《老子》。长与何彦光同事王义方。以迈秀见赏。义方常曰:‘五百载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今名。”
"运已遇阳九":时运不佳好艰难。
# 阳九:指岁月充满灾难。古称4617岁为一元,初入元106岁中,将逢灾岁九,为阳九(《汉书·律历志》)。晋刘珉《劝进表》:“方今钟百玉之季,当阳九之运。”故阳九为厄运。诗中以阳九代指“靖康之难”。
"勿勒燕然铭":不必记功做宣传,
# 燕然铭: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共和国。《后汉书·窦宪传》:“窦宪、耿秉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奔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画燕然山,出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纽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勒:刻石。
"勿种金城柳":不要种柳徒慨叹。
# 金城柳:用晋桓温北伐故事。《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己十圈,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岂无纯孝臣":岂无孝臣考叔般,
# 纯孝臣:《左传·隐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君子谓颍考叔纯孝也。”
"识此霜露悲":知此悲凉非为寒。
# 霜露悲:指怀念父母之趣。《礼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F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何必羹舍肉":不必愚孝弃肉餐,
# 羹舍肉:用颍考叔事。《左传·隐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便可车载脂":车子润滑把路赶。
# 车载脂:以油脂涂车辅(可以走得快一些)。《诗经·卫风·泉水》:“载脂载牵。”
"土地非所惜":社稷国土不爱怜,
"玉帛如尘泥":玉帛财富尘样贱。
"谁当可将命":倘无胜任外交官,
# 将命:奉命。
"币厚词益卑":越赔大钱越卑贱。
# 币:此指贡献给金人的钱物。
"四岳佥曰俞":唯唯诺诺是达官,
# 俞:此为表示答应的语气词。,佥:都。,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注:“四岳即上善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
"臣下帝所知":臣子如何帝了然。
"中朝第一人":朝中之臣谁最贤,
# 中朝第一人:指唐人李揆。李揆为唐肃宗时宰相,肃宗称其“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李揆奉命出使外蕃,外蕃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恐被拘,故意道“非也。他那个李揆怎肯到此。”(见《新唐书·李揆传》、《刘宾客嘉话录》)苏轼诗《送子由使契丹》:“单于右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春官有昌黎":独占鳌头尊姓韩。
# 昌黎:为唐代韩愈。韩愈曾赠礼部尚书,此以韩愈代指韩肖胄。,春官:《周礼·春官宗》:“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玉和邦国。”春官,相当于后世之礼部。
"身为百夫特":百人里头最能干,
# 百夫特:杰出人物。《诗经·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注:“百夫之中最雄俊也。”
"行足万人师":万人之中称模范。
"嘉祐与建中":曾祖韩琦祖忠彦,
# 建中:即建中靖国,宋徽宗赵佶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年号。
"为政有皋夔":身任宰相堪称贤。
# 为政有皋夔:皋虁,指贤臣。皋,虞舜时为狱官。虁,舜时乐正也。韩肖胄曾祖韩琦嘉祐年间曾任宰相,祖韩忠彦建中靖国年间为宰相。
"匈奴畏王商":汉相王商好威严,匈奴畏惧仰面看。
# 王商:汉成帝母王太后之弟,曾代匡衡为相。《汉书·王商传》:“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余,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绝人。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塞相商坐未央庭中,单于前拜谒商,商起离席与言。单于仰视商貌,大畏之,迂延却退。天子闻而叹曰:此真汉相矣。”
"吐蕃尊子仪":唐代子仪令名传,折服回纥不须战。
# 吐蕃尊子仪:《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回纥、吐蕃入侵,郭子仪自率铠骑二千出入阵中。回纥怪问:“是谓谁?”报曰:“郭令公。”惊曰:“令公存乎?怀恩言天可汗弃天下,令公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报曰:“天子万寿。”回纥悟曰:“彼欺我乎!”
"夷狄已破胆":韩门祖辈威不减,异族已被吓破胆,
# 夷狄:古时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将命公所宜":公系出使好人选。
"公拜手稽首":作揖跪拜礼周全,
"受命白玉墀":白玉台阶受派遣。
# 白玉墀:以白玉为阶,代指宫殿。
"曰臣敢辞难":为臣不敢辞困难,
"此亦何等时":此时此刻非等闲。
"家人安足谋":高堂老母莫挂牵,
# 家人安足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肖胄母文安郡太夫人文氏闻肖。”
"妻子不必辞":妻子儿女不必念。
"愿奉天地灵":敬奉天地有灵验,
"愿奉宗庙威":皇恩浩荡威风添。
"径持紫泥诏":直人金朝城里边,
"直入黄龙城":首领跪拜甚恐慌。
"单于定稽颡":单于必定跪拜投降,
"侍子当来迎":侍子前来迎接忙。
"仁君方恃信":韩公威仪靠信仰,
"狂生休请缨":投军不须愚且莽。
"或取犬马血":犬马之血涂嘴上,
"与结天日盟":结盟牢靠又久。
"胡公清德人所难":长德如胡公难上难,
"谋同德协心志安":同谋协办人心,安“解衣衣我”韩信言。
"脱衣已被汉恩暖":今日亦感宋恩暖使金刺秦不一般,
"离歌不道易水寒":临别不唱“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皇天后土湿又暗,
"雨势未回风劳急":连绵阴雨未下完,风力迅猛又凶险。
"车声辚辚马萧萧":车声辚辚响成片,马声萧萧不问断,
"壮士懦夫俱感泣":壮士懦夫有共感,同声哭泣好悲惨。
"闾阎嫠妇亦何知":果巷寡妇少识见,
# 嫠妇:寡妇。
"沥血投书干记室":滴血投书秘书官。
# 记室:古代宫名,相当近代之秘书。汉魏时始设。宋高承《事物纪原》:“其官始见于魏武之世矣。宋用晋制,自明帝后,皇子帝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则记室而为参军,晋制也。宋朝亦置于诸王府,曰某王府记室也。”,沥血投书:沥血,指立誓。投书,递交书信。
"夷虏从来性虎狼":金人性情如虎狼,
# 性虎狼:本性像虎狼般残暴。,夷虏:指金统治者。
"不虞预备庸何伤":防范不测免上当。
# 庸何伤:有什么害处呢?,不虞预备:防范不测之事。《左传·文六年》:“备预不虞。”
"衷甲昔时闻楚幕":铠甲外面穿衣裳,先前楚人就这样,
# 衷甲:衷,同中。中甲,即将甲穿在衣服以内。《左传》记载,楚人欲于盟会时突袭晋,兵士皆将甲穿在衣服里面,使晋人不防备。
"乘城前日记平凉":当年唐朝上过当,今日守城严提防,平凉教训不能忘。
# 平凉:地名,在今甘肃省。《唐书·马越传》记载:唐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浑威与吐蕃相盟于平凉,吐蕃埋伏重兵突然袭击。,乘城:登城。
"葵丘践土非荒城":葵、践二城不荒凉,齐桓晋文盟主当,
# 践土:地名,在今河南省。晋文公曾于此与齐、宋、郑、卫等国会盟。,葵丘:春秋时宋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会周,公、鲁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此。同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
"勿轻谈士弃儒生":擅谈之人读书郎,不能轻看丢一旁。
# 弃儒生:《郦生传》:“沛公不好儒,未可以儒生说。”,谈士:口才善辩之人。
"露布词成马犹倚":袁虎虽曾被罢官,飞笔撰文倚马完,
# 马犹倚:《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曰:‘当令齿舌间得利。’”,露布:即布告,此指军中报捷的文书。古时用兵获胜,上其功掖于朝,谓之露布。
"崤函关出鸡未鸣":函谷鸡鸣未曙天,客助孟尝脱了险。
# 崤函关出鸡未鸣:崤函关,亦称函谷关。《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主封传,呼弹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z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容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遂发传出之。如食顷,秦追果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巧匠何曾弃樗栎":臭椿柞树匠不嫌,
# 樗栎:不成材之木。《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辘,见栋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臼:‘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也?’曰:‘巳矣,匆首之矣。散术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棒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户则液楠,以为柱则囊,是不材之木也。’”
"刍荛之言或有益":有益或出樵夫言
# 刍荛之言:采薪者、捕鱼者之言,指地位低下的人说的话。
"不乞隋珠与和璧":珠璧珍宝我不馋,
# 和璧:即和氏璧。《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隋珠:《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注:“隋侯,汉东之国王姓诸侯也。随侯见大蛇伤断,以药敷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月明珠也’。”
"只乞乡关新信息":只望家乡消息传。
# 乡关:故乡。
"灵光虽在应萧萧":幸存亲友应寂然,
# 萧萧:萧条状。,灵光:汉鲁恭玉殿名。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鲁灵光殿者,盖景帝喔姬之子恭王馀之所立也……汉遭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毁坏,而灵光挡然独存。”
"草中翁仲今何若":墓前石人令哪般。
# 翁仲:秦阮翁仲,南海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使率兵守脑桃,声援匈奴,死后铸其铜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泛称坟墓或建筑物前的石像为翁仲。
"遣氓岂尚种桑麻":乡关齐鲁已沦陷,遗民岂种桑麻田,
# 氓:即遗民。
"残虏如闻保城郭":金人失势缩城垣。
# 保:龟缩。,残虏:指已失势的金人。
"嫠家父祖生齐鲁":父祖生于齐鲁间,
# 齐鲁:今山东省一带。,嫠家:寡妇之家。此为李清照自称。
"位下名高人比数":地位不高名声显。
# 比数:相比之中还算在数。,位下:地位低。
"当时稷下纵谈时":战国临淄多学馆,文士数千任其谈,
# 稷下: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索隐:“按稷,齐之城门也。或云:‘稷,山名。’谓齐之学士,集于稷门之下也。”
"犹记人挥汗成雨":人群挥汗如雨般。
#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形容繁盛、人众多之况。
"子孙南渡今几年":子孙南渡没几年,
"飘流遂与流人伍":已经变成流浪汉。
# 流人:流亡者。
"欲将血泪寄山河":欲将血泪寄河山,
"去洒东山一抔土":愿将一腔热血洒在齐鲁大地。
# 一抔土:一捧土。,东山:鲁地山名。《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绍兴癸丑五月,":绍兴三年(岁次癸丑)五月,
"枢密韩公、":枢密使韩公(韩肖胄)、
"工部尚书胡公使虏":工部尚书胡公(胡松年)奉命出使金国,
# 使虏:出使。虏,指金国。,胡公:即胡松年,随韩肖胄出使金国,为副使。
"通两宫也":旨在与被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取得联系。
# 通两宫:通:通问、问候。两宫,指被金人虏去的宋徽宗和宋钦宗。
"有易安室者":有位号易安居士的女子,
# 易安室:李清照自称。
"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是韩公的门生,
# 父祖皆出韩公门下:韩公,指韩肖胄曾祖韩琦,安阳人。韩琦曾相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李清照之祖父和父亲(李格非)皆曾为韩琦荐引,故曰出韩公门下。
"今家世沦替":如今她家道中落,
# 家世沦替:本家世业沦落不振。
"子姓寒微":子孙贫寒微贱,
# 子姓:子孙辈的地位。
"不敢望公之车尘":不敢奢望能亲见韩公的车驾。
# 望公之车尘:望车尘,追随、敬拜之。
"又贫病":加之身患贫病交加之苦,
"但神明未衰落":唯独精神尚且清明未衰。
# 神明:精神、神智。
"见此大号令":目睹朝廷这一重大举措,
"不能忘言":不禁有感而发,
"作古、":创作古体诗、
"律诗各一章":律诗各一首,
"以寄区区之意":以寄托自己诚挚的情怀,
"以待采诗者云":期待被采集诗歌的官员采录传诵。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介绍了宋高宗绍兴三年朝廷派遣韩肖胄出使金国这一事件,描绘了当时南宋朝廷祈求议和、局势动荡不安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南宋朝廷一味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对使臣韩肖胄的赞美与期许,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回归故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三年夏六月”到“币厚辞益卑”)诗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南宋朝廷派遣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的背景——宋高宗挂念被囚禁在北方的徽、钦二帝,希望借使者表达孝心。然而,李清照对这种单纯以和谈为主的策略并不认同。她认为,真正的爱国之举应当像汉代窦宪北击匈奴、刻石纪功,或东晋桓温收复失地、重见故土那样,以武力驱逐敌寇。而南宋朝廷却不惜一切代价求和,诗人对此深感遗憾。第二段(从“四岳佥曰俞”到“与结天日盟”)这部分,诗人高度赞扬了韩肖胄的品德和才能,勉励他不负使命,展现实力,让金人像当年畏惧汉代王商、唐代郭子仪那样敬畏宋朝使者。诗人还借韩肖胄之口,表达出坚定的外交立场:既要维护国家尊严,又要以智慧和勇气争取平等的谈判条件。虽然这只是诗人的代拟之辞,但从中可以看出她对韩肖胄的信任和期望。第三段(从“胡公清德人所难”到“壮士懦夫俱感泣”)诗人希望韩、胡二位使臣能够精诚合作,像汉代韩信忠于汉室、荆轲舍身赴难那样,不辱使命。她甚至想象了送别时的悲壮场景,借此表达对二人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寄托了民众对收复失地的深切期盼。第四段(从“闾阎嫠妇亦何知”到结尾)最后,诗人以一个普通寡妇的身份,向两位使者提出诚恳的建议:一是提醒他们保持警惕,谨慎行事,不可轻敌;二是希望他们能多带回中原的消息,让流亡的百姓了解故土的现状——昔日繁华之地如今如何?亲友的坟茔是否安在?百姓是否还能耕种桑麻?金人是否仍重兵把守要地?最后,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她希望使者能将这份家国情怀带到北方,告慰故土和英灵。整首诗既有对朝廷求和政策的不满,又有对使臣的勉励与期待,更有对故土和百姓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李清照作为爱国诗人的深沉情怀。
# (该诗)不仅歌颂了人民永远不会对敌人屈服的爱国主义精神,清照殷切希望恢复失地、拯民水火的热烈感情,也充分流露出来了。
不详仲闻《李清照集校注》
# 李清照不是政治家,而是无权过问政事的“间阎禁妇”。但她却能以政治家的眼力,对敌我形势以及对敌斗争策略,提出颇为精到的见解,写出思想性战斗性较强的诗篇,表现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密切关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王延梯《李清照集注·前言》
# 这两首诗既有深刻的揭露、尖锐的遣责,也有冷静的分析、积极的建议;既含锥心泣血的悲痛,又具气贯长虹的豪情。诗中人物形象鲜明,高宗的急于求和,韩、胡二公的大义凛然,中原百姓的殷切企盼,诗人的崇敬与忧虑,关切和希望等等,皆得到了形象的描绘。尤其第一首中,诗人感情由隐至显,由冷静到强烈,由舒缓至奔放。在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中,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这两首诗用典甚多,虽然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才学之丰厚,但终有过多过滥之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