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寒":小楼上透着阵阵寒意,
"夜长帘幕低垂":夜晚漫长,帘幕低垂。
"恨潇潇无情风雨":恼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
# 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夜来揉损琼肌":在夜里无情地摧残了白菊如玉般娇美的花瓣。
# 琼肌:如琼玉一样雪白的肌肤,形容白菊花瓣像美玉。琼,美玉。一作“瑶”。
"也不似贵妃醉脸":它既不像贵妃醉酒后娇柔的容颜,
# 贵妃醉脸:像杨贵妃醉酒后那样娇媚造作。贵妃,即杨贵妃,永乐(今山西永济)人。通音乐,善歌舞。唐玄宗封为贵妃。擅宠宫廷,一门豪贵。
"也不似孙寿愁眉":也不像孙寿故作的愁眉之态。
# 孙寿愁眉:像孙寿那样故作愁眉惑人。孙寿,东汉时梁冀之妻,善化装作态,如作愁眉、龋齿笑、啼妆、堕马髻、折腰步等,风行一时。见《后汉书·梁冀传》。
"韩令偷香":韩令偷香,
# 韩令偷香:像韩寿那样偷来别人的奇香。韩令,指韩寿。貌美体轻,贾充女贾午看中了他。韩寿逾墙与贾午私通,贾午以晋武帝赐其父的西域奇香偷来赠韩寿,贾充发觉后即以女嫁韩。见《晋书·贾充传》。
"徐娘傅粉":徐娘傅粉,
# 徐娘傅粉:像徐娘那样擦脂抹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世说新语·容止》篇载:何晏面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这些世俗的姿态都不要用来比拟白菊,因为这样的比拟并不新奇。
"细看取":仔细端详,
# 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屈平陶令":只有屈原和陶潜,
# 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屈平:即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风韵正相宜":那般的高洁风韵,才与白菊最为相称。
"微风起":微风轻轻拂起,
"清芬酝藉":白菊清幽的芬芳含蓄而迷人,
# 酝藉:宽和有涵容。
"不减酴釄":丝毫不逊色于酴醿花。
# 酴釄:即荼蘼,花名,蔷薇科。初夏花开,色如酴釄酒,故名。
"渐秋阑":渐渐到了秋末,
# 秋阑:秋深。阑:尽。
"雪清玉瘦":白菊如冰雪般清润、如玉般消瘦,
# 玉瘦:状纤秀可爱而又纤弱可怜。瘦,一作“度”。
"向人无限依依":向人传递着无限的依恋与不舍。
"似愁凝汉臯解佩":它好似饱含愁绪,如同汉皋解佩的故事里那般怅惘,
# 汉臯解佩:据《太平御览》卷八〇三引《列仙传》云:“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
"似泪洒纨扇题诗":又好似泪水洒落,恰似在纨扇上题诗时的哀怨。
# 纨扇题诗:指班婕妤写《团扇歌》。纨扇,用细绢制成,所以叫纨扇。汉成帝即位之初,班氏被选入后宫,颇受宠爱,不久即为婕妤。后来,赵飞燕姊妹宠盛,婕妤失宠,于是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乃作团扇诗,以团扇秋凉即被主人弃置不用比喻弃妇遭遇。
"朗月清风":无论是在朗月清风的美好时光,
"浓烟暗雨":还是在浓烟暗雨的恶劣环境中,
"天教憔悴瘦芳姿":仿佛上天注定要让它美丽的姿态变得憔悴消瘦。
"纵爱惜":纵然人们对它十分怜惜爱护,
"不知从此":却不知道从现在起,
"留得几多时":它还能留存多少时光。
# 几多:多少。
"人情好":倘若人间情谊美好,
"何须更忆":又何必再去追忆,
"泽畔东篱":屈原在江畔行吟、陶潜在东篱采菊的高洁往事呢。
# 泽畔东篱:用屈原行吟泽畔、陶潜采菊东篱的典故。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代的词,也是一首咏物题材的词。它描绘了白菊在风雨中的姿态以及秋末“雪清玉瘦”的模样,体现了白菊的高洁风韵,表达了词人对其的怜惜与赞美之情。借白菊在风雨、秋阑时的景象,写出了白菊的独特风姿和词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贵妃醉脸”:典故源自杨贵妃醉酒后的娇美姿态。在词中,李清照用杨贵妃醉后的艳丽容颜来与白菊作比,表明白菊并不似杨贵妃那般世俗艳丽,突出白菊的素雅,以反衬白菊不与世俗同流的特质。“孙寿愁眉”:孙寿是东汉梁冀之妻,她创造了“愁眉”等妆容。词中借孙寿故作的愁眉之态,与白菊对比,说明白菊不似其娇柔做作,体现白菊的自然与高洁。“韩令偷香”:晋代韩寿偷取贾充女儿所藏异香,后与贾女私通。这里以韩令偷香之事所代表的风流、世俗行为,与白菊对比,凸显白菊不沾染世俗的特点。“徐娘傅粉”:徐娘即南朝梁元帝徐妃,她以半面妆傅粉闻名,常用来形容妇人妆饰的风流。词中用徐娘傅粉这一典故,与白菊对比,突出白菊不具世俗的风流之态。“屈平陶令”:“屈平”指屈原,他品行高洁,忧国忧民;“陶令”指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寄情田园。李清照以屈原、陶渊明的高洁品格来类比白菊,表明白菊具有与他们相似的高洁风韵。对比:将白菊与贵妃、孙寿等所代表的世俗艳丽、娇柔之态对比,凸显白菊的素雅高洁;上片以杨玉环、孙寿等低俗之态反衬白菊的高洁,下片以汉皋神女、班婕妤的遭遇与白菊相衬,突出白菊的境遇。拟人:“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将白菊赋予愁绪、流泪等情感,使其形象更生动,也借此抒发词人的怜惜之情。比喻:"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以“无情风雨”喻外界摧残,将白菊的“琼肌”(洁白花瓣)比作被风雨揉损的美人肌肤,暗喻乱世或人生挫折对美好事物的迫害,奠定词中哀愁基调。
3. 分段赏析
此词开篇便营造出深静且寒寂的赏菊氛围。白菊纤柔娇弱,词人以“揉损琼肌”精妙描绘其如玉般的纤细身姿。紧接着,词人引入四位历史人物,借他们的典故与白菊进行类比反衬。“贵妃醉脸”常用来比喻牡丹的艳丽丰腴,而在此处,白菊与之截然不同,既无杨贵妃那般的富贵丰腴之态,也不似孙寿的妖娆做作。在香气上,白菊清幽淡远,不像韩寿所偷之香那般浓烈刺鼻;在色泽上,白菊莹白自然,并非如徐娘傅粉般刻意争妍。白菊是屈原笔下可餐之花,也是陶渊明篱下所采之物,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于《饮酒二十首》之五中提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细品味白菊,仿佛面对正直的臣子与高洁的雅士,其香气淡雅,微风轻拂,清幽芬芳含蓄迷人,绝不逊色于酴醾。下片随着“渐”字,点明时间的推移,此时已至秋末,白菊逐渐凋零。“雪清玉瘦”与上片的“揉损琼肌”相呼应,生动刻画了白菊在风雨中从盛开到凋零的姿态。词人并未直接描述人对残菊的不舍,而是从白菊的角度出发,描绘其如愁绪凝结、泪洒离别的模样,赋予白菊以人的情感。这里运用班婕妤“秋扇见捐”以及“汉皋解佩”的典故,暗示了白菊如同典故中那些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事物,传达出失落与悲哀。这种怅惘之情,融入到朗月清风、浓烟暗雨的景致之中,通过这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得以具象化呈现。同时,也暗示了白菊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在这清幽高洁却又迷蒙暗淡的境遇中渐渐憔悴。词人对花的怜惜以及自我怜惜之情已达极致,即便如此,也深知无法留住白菊。在情感难以承受之时,笔锋一转,以旷达之语抒发感慨:只要人们能顺应时节赏菊,自得其乐,又何必总是追忆屈原行吟泽畔的忠贞,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放逸呢。
4. 作品点评
李清照创作此词,是因白菊象征着高洁。她倾慕屈原、陶渊明爱菊的高风亮节,并借此词抒发自己的情怀,从而实现了咏物言志的创作目的。
# 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椽、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三句最佳,所谓传神阿堵,一笔凌空,通篇具活。歇拍不妨更用“泽畔东篱”字。昔人评《花间》镂金错绣而无痕迹,余于此阕亦云。
近代况周颐《珠花簃词话》
# 词里所咏白菊,似有寄托,风雨揉损琼肌,盖喻政治风波对赵家的打击;不似贵妃、孙寿、韩令、徐娘云云,盖喻不屑取媚蔡京等权贵。而屈原遭馋去国、陶潜桂冠隐退,正借喻明诚与自己屏居青州。
现代徐培均《李清照词笺注》
# 李清照写这一首词,是因为白菊是高洁的象征。她所钦慕的是爱菊者屈原、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并且也借此自抒襟抱,达到咏物见志之目的。关于本词的艺术手法,是通过上下片内容相对比和首尾相呼应,以写白菊显示出人物的高风亮节,借此透露出作者自身的志向。
现代潘君昭《李清照词鉴赏》
# 词的上阕描写吟咏白菊的高洁姿质。下阕续写白菊的高洁品质,转而抒发惜菊之情。全词委婉雅致,含意深远,化用许多典故而不嫌堆垛,通篇不着一个“菊”字,而以白菊隐喻自咏,表现了女词人憎恶鄙俗,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怀,以及在咏物词中卓尔不群,创意出奇的艺术追求。
现代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 此篇铺排写来,颇嫌堆砌,并无太出色处,只是一番摇曳,煞是令人感其流传本事,“清气流行”云云,略得意思,但所谓传神之句,却非他道,以余观之,未若“渐秋阑”三语,更韵味无尽。
现代于永森《〈漱玉词〉评说》
下一篇:宋·李清照《端午帖子·夫人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