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谁种芭蕉树":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
#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谁种:四印斋本《漱玉词》作“种得”。
"阴满中庭":一片浓阴;
# 中庭:即庭中,庭院里。
"阴满中庭":遮盖了整个院落,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 余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余情”二字。清:一作情。,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
"伤心枕上三更雨":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
"点滴霖霪":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 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历代诗余》作“凄清”。
"点滴霖霪":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借芭蕉夜雨之景抒写愁绪。上阕写芭蕉叶茂荫浓,下阕写夜雨滴落之声,以寻常景物寄托深沉哀思,透露出词人辗转难眠的孤寂心境。语言自然流畅,情感含蓄而真切。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上阕“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将芭蕉叶舒展的动态与词人内心绵长的愁思相融合,下阕“点滴霖霪”的雨声与“愁损北人”的哀思相互映衬。叠字:“叶叶心心”的双叠使用,既从听觉上形成连绵回响,又在视觉上展现蕉叶舒展的动态。设问: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以设问引入,自然引出对芭蕉的咏写,为全词奠定愁思基调,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反衬:乐景衬哀情,词人描写芭蕉叶“舒展有余情”的生机盎然,与自身“愁怀永结”的郁结心境形成强烈反差,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触景生情:词人由窗前芭蕉的繁茂阴凉(“阴满中庭”)触发羁旅之思,又因夜雨打芭蕉(“点滴霖霪”)而倍增孤寂。
3. 分段赏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开篇以突兀的设问破空而来,一个“谁”字既含疑惑又带怨怼,暗示词人对南渡后陌生环境的疏离与不适。“阴满中庭”四字极富画面感,通过“满”字的夸张运用,将芭蕉枝叶的繁茂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营造出铺天盖地的压抑氛围。这种设问起兴的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词人面对异乡景物时的复杂心绪,也为全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此处运用“叶叶”“心心”的叠字组合,在音韵上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读来朗朗上口。“舒卷”二字尤为精妙,既准确捕捉了蕉叶舒展卷曲的生长特性,又暗喻词人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嫩绿的蕉心“卷”着无尽愁思,而舒展的叶片又似在释放情感,物我交融间尽显婉约词风的含蓄蕴藉。“馀情”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将芭蕉的物态与词人的心境完美融合。“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时空陡转至深夜,“伤心”二字直抒胸臆,与上阕的含蓄形成鲜明对比。“三更雨”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既点明失眠的煎熬,又以“点滴霖霪”的绵密雨声,在听觉上强化了愁绪的连绵不断。雨滴敲打芭蕉的声响,在寂静的深夜中被无限放大,成为刺痛词人内心的利刃。这一句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结句以身份认同作结,“北人”二字道尽文化隔阂与漂泊之痛。本是江南寻常的雨打芭蕉,在词人耳中却成了难以忍受的噪音。“起来听”这一动作细节,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一个“听”字既写实又象征,暗示词人被迫直面痛苦的无奈。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余韵,令人回味。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既保持了词作的含蓄美,又将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却意蕴深远。语言平易近人而匠心独运,巧妙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等修辞手法,兼采设问与口语之精华,形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韵律美。作品紧扣芭蕉的物象特征,以景起兴,将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不着痕迹地熔铸于意象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全词笔致空灵而情感沉郁,既展现了漱玉词特有的清新俊朗之风,又体现了其顿挫跌宕的独特韵致。
上一篇:宋·李清照《春帖子·贵妃阁》
下一篇:宋·李清照《上韩公枢密(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