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zhū
sān
shǒu
gēng
èr
yuè
s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cóng
lái
bié
yòu
jīng
nián
wàn
cháng
fēng
sòng
chuán
yǒu
yán
yīng
wén
zhāng
shī
yóu
tiān

译文

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我有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你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逐句剖析

"从来一别又经年":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

# 从来一别又经年:这次一别,要等一年以后(下次放年假时)才能重新见面。别:分别。经年:到来年。

"万里长风送客船":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

# 万里长风: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我有一言应记取":我有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你应牢记心间,

# 记取:叮嘱。,一言:一句。

"文章得失不由天":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 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是鲁迅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游子”之独特视角切入,重点倾注于临别赠言之情愫。诗中情感萦绕,千言万语,终以精炼之语定下主旨,其间理性之思超乎感性之念,奋进之志盖过沉郁之绪。全篇风格明快刚健,情感炽热激昂,不仅流露出诗人志向高远之情怀,更彰显出其破浪前行、无惧风浪的豪迈气概,充分展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剑生”的《别诸弟三首》问世,此乃现存鲁迅最早之诗作。彼时,年方二十的鲁迅正于南京陆师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求学。寒假期间,他于该年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返乡,至次年正月二十日便返回南京,正因如此,便有了“还家未久又离家”这般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作为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赠言诗。其核心主旨聚焦于赠别之际的勉励之辞。诗人于忆别、惜别的深沉情感之后,以激昂之语赠言相勉,字里行间尽显不甘命运摆弄、誓要抗争自强的坚定意志。

2. 分段赏析

首句“从来一别又经年”,“从来”一词,直白地揭示出离别在诗人生活中早已成为一种常态,而“一别又经年”则通过时间维度的延伸,进一步强调了离别时间之漫长。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勾勒出兄弟之间聚少离多的生活现实。这句诗背后,不仅蕴含着对传统家族因种种原因而离散命运的深沉喟叹,更折射出晚清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同浮萍般漂泊无依的心境。联系鲁迅早年的经历,他为了求学、投身革命事业,频繁地离开家乡,这句诗或许也隐隐透露出他在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艰难抉择时所承受的隐痛。次句“万里长风送客船”,“万里长风”巧妙化用了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意境,以宏大而辽阔的空间意象,反衬出个体在天地间的渺小与孤独。“送客船”这一表述,将自然之力拟人化,仿佛长风也有了情感,带着一种宿命的意味,目送着客船远去。风与船的意象组合,既契合了古代送别诗中“水远山长”的经典传统,又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在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无法自主的无奈之感。在鲁迅的笔下,这长风或许还暗喻着革命浪潮中知识分子的漂泊与抗争,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前行,却又常常感到身不由己。第三句“我有一言应记取”,此句在全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实现了从描绘“离别之景”到传达“人生之训”的巧妙转折。诗人以“一言”统领全篇,凸显出他对兄弟们满怀的殷切期许。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不仅仅是简单的叮嘱,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兄弟们未来的美好祝愿。末句“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犹如一把利剑,直刺传统“文章憎命达”的宿命论观念。诗人以“不由天”这种决绝的姿态,鲜明地表达出对个人命运的坚定掌控意识。从鲁迅早年的文学观中,已然可以窥见启蒙思想的锋芒,他强调“立人”需先“立心”,认为个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句诗或许还暗含着鲁迅对知识分子“以笔为剑”的自我定位,与后来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宣言遥相呼应,展现出他以文学为武器,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此诗行文脉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字里行间透着铿锵有力的韵味,宛如坚实支柱稳稳撑起整组三首诗的架构。诗人独具匠心,将原本浓重的离愁别绪,巧妙地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奋抗精神,精准且深刻地诠释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诗感情真挚,表露出一种纯真的爱,并且措词清丽,语出自然。在风格与意境上,虽然与后期句挟风雷的战斗诗篇有根本不同,但作为青年试笔篇,却是良好的开端。“不由天”句更见其思想的深邃。这不光是当时兄弟的相互勖勉。而且对今天的人们仍然起着启迪、借镜作用。

现代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心伶

# 诗中述兄弟离情极为真挚,足见先生对手足之情极为深重。

现代著名学者张向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梁启超《论毅力》

下一篇:近现代·金庸《凉州积翠楼题词·余鱼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