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正是秋光好":你的祖国正值风景美丽的秋天,
# 扶桑:日本的别称。
"枫叶如丹照嫩寒":枫叶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红艳。
# 嫩寒:微寒。,丹:红色。
"却折垂杨送归客":我却想象古人那样折柳给你送别,
# 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
"心随东棹忆华年":心则随着东去的船回忆起在日本度过的青年时代。
# 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东棹:东去的船。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先描绘了日本秋季明丽清朗的美好风光,继而以折柳送别的场景,体现出作者对友人增田涉归国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借“心随东棹忆华年”一句,抒发了作者对往昔留学日本那段青春岁月的回忆。
2. 分段赏析
《送增田涉君归国》短短四句,却自然天成,笔调之流畅自然,尽显其深厚纯熟的艺术功力。诗的开篇,“如丹”枫叶是鲁迅对扶桑景物最鲜明的印象,“枫叶如丹照嫩寒”一句,将暖色调的枫叶与冷色调的“嫩寒”相对比,不仅勾勒出扶桑秋景的明媚秀丽、生机盎然,更借景抒情,寄托了对友人归国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往昔青春岁月的深切怀念。“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将送别的场景生动展现。此刻,秋光里的扶桑是空间上的远方,逝去的华年是时间中的过往。“心随东棹忆华年”,“忆华年”三字,如一把钥匙,打开记忆的大门。鲁迅或许忆起上野樱花如云似霞,忆起在水户的游历,忆起藤野先生的面容,忆起留学生会馆的激昂辩论。那些美好人事与热血青春,都与那个国度紧紧相连。如今增田涉归乡,鲁迅的情思也随之飘远。全诗只有“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是实写,它反映着一个真实的物理时空。东去的归舟,不仅载着友人,也载着鲁迅的思绪,从现实穿梭到往昔,从华夏遥想至扶桑。在这独特的心理时空中,扶桑既是此刻友人归去之地,也是往昔回忆之所。鲁迅巧妙借有限实景,拓展出无限虚境,以虚实相生之法,赋予这首送别诗深远的韵味与丰富的内涵。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诗借助有限的现实场景,拓展出无尽的虚拟意境。其精巧的构思,深悟虚实相互生发、彼此补充的艺术妙谛。
#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有浑然天成之感。那自然流畅的笔风,显示出作者纯熟的艺术工夫。……头两句写时,写景,以归人的故国风光,烘托出作者心随东棹的特殊感情。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赠日本歌人》